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广袤大地镌刻下砥砺奋进的足迹,昌吉农村正是这伟大征程的鲜活缩影。从六工镇十三户村的整齐小楼,到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变股东的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再到阿什里乡牧民的新居,乡村蝶变的故事处处上演。记者走进昌吉村庄,聆听村民心声,探寻发展密码,展现新时代农村风貌。今天推出《自治区70载变迁 昌吉农村书写幸福答卷》系列报道首篇:六工镇十三户村——小别墅里的幸福生活。
步入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
一幢幢二层小楼错落排列
绿树掩映着宁静的庭院
处处洋溢着闲适的田园气息
谈及这些年的发展变化
村里的老人深有感触
记者见到陈兴礼老人时,他刚从互助幸福院用完免费午餐回来,正在庭院里打理花草。谈及70年前的十三户村,老人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回想起当年一家8口人,就挤在百平方米的土坯房里。
六工镇十三户村村民陈兴礼说:“当时十三户村的条件特别差,现在的人根本想象不到。那时候住的都是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就算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漏。路就更别提了,都是土路,那时候没有胶靴,下雨时舍不得穿鞋,就把鞋脱下来提在手里,生怕泥巴把鞋子弄坏了。”
作为十三户村变迁的见证者,陈兴礼在2002年一期搬迁中圆了安居梦,他住进了300多平方米的二层安居房,家电齐全,庭院如画,日子过得和城里人一般无二。
六工镇十三户村村民陈兴礼说:“我是新旧社会都经历过的人,做梦都想不到能住上像花园一样的别墅,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共产党的恩情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生活。”
如今的十三户村,道路平整、绿树成荫,全村562户村民全部住进了宽敞的二层楼房。早在2012年国家推进抗震安居房建设时,村里286户村民每户均享受到5万元建房补贴。如今,这里路畅灯明、环境优美,一派宜居新貌。
六工镇副镇长、十三户村党总支书记楚保金说:“通过实施搬迁,村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房,近年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完善了上下水、热力、道路、绿化、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通过农旅融合,十三户村打造的千亩油菜花海、文化大集、艾草馆、垂钓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今年前8个月已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为村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同时,艾草产业蓬勃发展,种植规模自2022年起已扩大至700亩,成为全疆最大的艾草种苗培育基地。在援疆资金支持下,村里构建起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并于今年3月正式投产艾草加工厂一期项目,采用“村集体+党建领办合作社+企业”模式,开发出艾条、艾枕等多款产品,有效带动集体增效,正逐步成长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六工镇十三户村村民马文林说:“我经营的农家乐现在主要做烧烤和新疆菜。如今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游客也多了,一年能挣七八万块钱,生意挺好的。”
六工镇十三户村村委会主任丰建军说:“我们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将艾草销往各地。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我们对艾草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市场空间非常可观。”
如今的十三户村已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及“自治区级文明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正是十三户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见证。
六工镇副镇长、十三户村党总支书记楚保金说:“这一切要归功于国家的好政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产业调整,老百姓的收入也大幅提高,去年我们人均收入达到了2.62万元,村集体的收入也从过去的负收入,增加到现在的238万元。”
从“外面大雨、屋里小雨”的土坯房
到“庭院如画、家电齐全”的小二楼
从“提着鞋走泥巴路”的窘迫
到“路灯亮、道路宽”的便捷
从“靠二牛抬杠种地”的单一
到“花海、艾草、农家乐”等多元产业
……
这70年的变化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更是乡村振兴战略
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十三户村的故事
是新中国万千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未来
还会有更多的村庄
在时代的浪潮中
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蝶变”篇章
记者 刘华 张楼 劳健锋 梁宏涛 于剑 王彦阳
上一篇: 走基层 看民主丨十...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