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工作进展
走基层 看民主丨十三户村:共商共议 让乡村治理更贴心
发布日期: 2025-09-23 17:43:43 来源:昌吉零距离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金秋时节,千亩油菜花海在和风中泛起金色涟漪,连绵的艾草田随风起伏,一幢幢排列整齐的小二楼掩映于绿树红花丛中,这就是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

艾草体验馆内,王海霞正专注地为顾客进行艾灸护理。“这是我们村自产的艾柱,真材实料,效果很好。”37岁的王海霞曾经在家带孩子,没有收入来源。在人大代表的推荐下,她来到体验馆工作,负责销售和理疗服务。“现在每月能赚4000多元,生活真是大变样!”她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王海霞和丰建军一起查看艾灸体验馆内销售的艾柱。记者岳文玲 摄

在村里,像王海霞这样进入产业链发展的人还有很多。这与十三户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全力发展乡村产业有着直接的关系。

此前,村“两委”敏锐地察觉到艾草产业的发展潜力,决心培育一条艾草产业,让村子走上产业振兴的富裕路。经过深入考察调研,2022年,村“两委”从河南南阳引进了艾草苗子,在100亩集体土地上试种。令人欣喜的是,艾草不仅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长势良好,一年能收获3茬,其有效成分含量比普通产区高出近20%。十三户村趁热打铁将村里的荒坡和闲置土地整合起来种植艾草,如今750亩艾草田连成一片,成为村庄的“绿色生态带”。村党总支还盘活闲置农房,建成了集展示、体验、销售、康养于一体的艾草产业综合体。

王海霞为居民做艾灸。记者付小芳 摄

昌吉市人大代表、十三户村村委会主任丰建军介绍:“我们通过代表+产业引领的模式,立足本村实际,依托专业合作社和人大代表专业特长,将人大代表履职深入嵌入产业链条。”

近年来,在村干部和人大代表的带头调研和示范下,通过入户走访、村民座谈和专家论证,十三户村最终确定和培育了以“一株艾草、一穗玉米、一条鱼、一片花海、一座种子博物馆”为核心的特色产业体系,成功蹚出一条产业富民的新路径。

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230万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62万元。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十三户村鲜食玉米加工实现产值倍增;千亩油菜花带动户均增收8000元;现代化循环水养殖项目年产值突破2800万元;艾草产业形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建设中的新疆种子博物馆预计年接待研学游客可达10万人次。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十三户村赢得了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州级荣誉。

在产业兴旺和环境提升的全过程中,大量的民生需求在民主协商中得到及时回应和落实。

在六工镇人大代表、村民杨海丽家的“人大代表议事小院”里,月季和牵牛花开得正旺。这里不仅是她的家,也是村子民情民意的“收集站”。

十三户村的人大代表议事小院。记者岳文玲 摄

“大家经常来这里坐坐,聊聊生活中的困扰。之前我们了解到互助院的厕所对老人不够便利,及时上报后,争取到昌吉市人大代表‘微实事’项目资金用于厕所适老化改造,目前项目正在实施。”杨海丽笑着说,“大家的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建设,群策群力才能让村庄更有活力。”

杨海丽口中的“互助院”,正是十三户村用产业收益回馈村民的暖心体现。这背后,是村里坚持让老人优先享受发展成果的民主决策。

村集体出资专门聘请厨师,每日为村里110位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营养午餐,并配备休息室和理疗室,让孝亲敬老的淳朴村风得到持续弘扬。

十三户村70岁以上老人在互助院吃免费午餐。记者岳文玲 摄

中午,87岁的原村委会主任陈兴礼踩着饭点,骑着电动代步车来到互助院。他打了饭菜,和村里的老伙计们一边吃一边聊天。“这样免费的午餐我们已经享受了快10年了!”陈兴礼笑容满面地说道,“以前哪里想得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现在吃住不愁,有地方活动聊天,这才是真正的‘享老’!”

从艾草产业的蓬勃发展到互助院的暖心服务,从厕所的适老化改造到整体产业的科学布局,十三户村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乡村治理的每个细微处,充分发挥村“两委”和人大代表“领头人”的作用,通过设立“人大代表议事小院”、议事亭、代表联络站等平台,广泛倾听民声、精准汇集民意,共商共议,把群众的心声及时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建议,又将建议落实为一项项具体的改造措施和惠民项目,在造福群众的同时增加乡村发展的温度与厚度,让乡村治理更贴心。

记者岳文玲 付小芳


上一篇: 木垒县:四项举措助...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