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工作进展
木垒县:四项举措助力月亮地村乡村旅游破局腾飞
发布日期: 2025-09-23 16:33:19 来源:昌吉农业微信公众号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月亮地村位于昌吉州木垒县英格堡乡,全村现有农户500余户1462人。该村历史底蕴深厚,始建于清代末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新疆地区传统村落风貌保留完整的村落之一。过去,月亮地村曾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的发展困境:道路崎岖不平、供排水系统老化、人居环境亟待改善。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木垒县委、县人民政府将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纳入重点工作,采取四项针对性举措,对村庄基础设施开展全方位升级改造,为月亮地村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政府搭台、整合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木垒县立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传承地域文化、留住美丽乡愁、推动乡村旅游”为宗旨,创新出台新疆首部传统村落保护的条例——《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土色土香土风韵、原汁原味原生态”为特色主题,积极争取各类政策和资金,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对月亮地村村庄主干道、次干道、上下水、电力管网等进行全面改造,修建了月亮湖、丘陵旱田观光栈道、观光亭、古戏台、年轮、小游园、采摘园、村史馆、农耕博物馆等休闲设施,并坚持“修旧如旧、传承发展”理念,对全村村民住房进行保护性改造和加固,科学规划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实现“三区分离”。同时,道路实现硬化与亮化,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线路全部隐蔽地埋化,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有序,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党建引领、示范带动:筑牢乡村旅游发展根基

经过系统性保护与修缮,月亮地村这座传统村落重焕生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为首要任务。村“两委”深入研究,多方求策,结合生态资源、生产实际、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提出党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新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鼓励有创业精神的党员带头发展民宿。党员闫向斌成为利用自己的房屋经营民宿客栈的“领头雁”,推行餐饮住宿休闲一体化模式,主打农家菜系列和各类干菜的销售,第1年经营民宿客栈的纯收入就比以前种地的收入翻了两倍以上,成功树立了转型发展样板。其他党员和村民纷纷效仿,民宿产业呈现“裂变式”发展,1年内打造民宿客栈10余家,5年内增加至40余家,实现从零到规模化集群的跨越,经营标准从基础住宿向特色化、精品化方向转变,党员参与率达60%以上,形成“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跟进”的发展格局,以民宿客栈为主打品牌的乡村旅游新发展业态在月亮地村蔚然成风。

多方合力、协同配合:强化乡村旅游发展支撑

木垒县农业农村部门在月亮地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促进了土地的有效整合,为大面积整体流转奠定了基础。驻村工作队因势而动,引导农民将土地整体打包流转,让村民从家家都种地、户户都农忙的传统劳作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从事庭院经济、乡村旅游或外出务工等第二、第三产业。2018年,驻村工作队在短时间内为全村民宿客栈跑办第一批营业执照22份,自筹资金对民宿客栈的大门安装、牌匾刻制及农副产品包装设计和印制等进行补助。文旅部门以“文化润疆”为抓手,在定期开展文艺汇演下乡入村活动的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对从事民宿客栈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有效提升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水平。旅游合作社依据章程统一规范了民宿客栈的住宿条件、菜品品质、销售价格、服务质量、诚信经营等运营标准,形成了特色鲜明、管理有序的民宿产业集群。

村民参与、共建共享:注入乡村旅游发展动力

月亮地村村民长期以来就有利用庭院从事畜禽养殖和时令蔬菜种植的习惯,以往的畜禽和蔬菜基本用于自食。在产业转型中,村民们逐步突破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将庭院养殖的畜禽、种植的时令蔬菜以及传统加工的烤馍馍、干菜、鹰嘴豆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民宿餐饮渠道转化为旅游商品。这种“民宿+餐饮+农产品”的融合发展模式,不仅让“农家屋里的烟火气”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卖点,更让村民真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同时,村民主动投身“千万工程”与自治区乡村示范村建设,严格遵守村规民约,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自觉清扫庭院、公共街道、绿化带及沟渠,营造出“环境整治我参与、美丽村庄我维护、和美村庄我享受”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屋外美、屋内更美”与“人在景中住、产业村中有、致富有奔头”的双赢局面。

近年来,月亮地村凭借独特的传统村落风貌和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国家AAA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新疆十佳特色乡村游”乡村、“州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昌吉州生态村”“昌吉州文明村”,同时,被确立为“新疆油画家写生基地”“新疆艺术学院写生创作基地”和“昌吉州旅游培训基地”。2024年,月亮地村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2.91万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比达40%以上,该村已成为昌吉州乃至全疆乡村旅游重点推荐村和美食博主、旅游网红打卡地之一。(昌吉州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


上一篇: “头雁”领航强基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