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处天山北麓,是古丝绸之路要道,获得“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天山木垒中国农业公园”“中国有机羊生产基地”“中国鹰嘴豆之乡”等多个国字号名片。作为昌吉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木垒县坚持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以环境整治筑基,以农文旅融合赋能,城乡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木垒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人居环境“焕颜提质”,筑牢和美乡村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我们坚持“硬件提升+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补齐民生短板、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从“环境美”向“生活美”跃升。
补齐硬件短板。累计投入5.4亿元,实施乡村建设项目51个,创新“政府+企业+农户”共建模式,吸引社会资金3.2亿元,实现自来水普及率99.99%,卫生户厕覆盖率65.3%,农村公路通达率93%,清洁取暖覆盖1.1万户。
激发内生动力。推行“财政奖补+农民自筹”机制,设立环境整治公益性岗位604个,开展“三清三改两提升”行动。创新“红黑榜”“积分兑换”等激励措施,将环境治理纳入村规民约,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扮靓乡村“颜值”。农村污水处理率达40%,村庄绿化覆盖率提升至22%以上,打造了“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和美乡村新样板,近3年来,打造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7个,实现了环境效益与村民生活品质的双提升。
二、传统村落“古韵新生”,激活农文旅融合源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我们坚持保护利用并重,在修缮中守根脉,在传承中兴文化,在融合中聚人气,推动传统村落从“静态保护”向“动态增收”转变。
加强保护传承。实施86个风貌提升项目,采用“传统工艺+现代功能”模式改造民居。英格堡乡月亮地村等7个村落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庄,成为天山北麓文旅新地标。
英格堡乡民宿
打造文化阵地。刘亮程在木垒县菜籽沟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本巴》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实现新疆文学史“零的突破”。本土作家李健《脐血之地》获“天山文学奖”提名奖。“木垒四季蓝风光无限好”享誉疆内外,获评“自治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县”。
木垒书院
刘亮程文学馆
木垒县艺术创作画廊
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标准化民宿152家,开发“高端民宿+生态牧场”“农事体验+农产品采摘”等复合型产品,形成了“赏民俗、住民宿、购特产”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以山粮糜子酒、木垒鹰嘴豆等特色物产,打造“木垒礼物”区域公共品牌。近年来,木垒县4个农产品(木垒鹰嘴豆、木垒羊肉、木垒牛肉干、木垒全麦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品牌”优势,持续做强红星面粉、木垒鹰嘴豆、有机牛羊肉等地标产品,带动1.2万农牧民户均增收5万余元,实现“游客住得下、特产卖得出”的良性循环。
木垒县长眉驼
木垒县鹰嘴豆
三、城乡发展“融合跃升”,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
城乡协同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纽带,更是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引擎。我们坚持“要素流动+服务共享”双向发力,打通城乡壁垒,促进产业融合,有效推动城乡从“物理连接”向“化学融合”转变。
畅通要素流动。开通“乡村旅游直通车”串联城乡景点,建成县乡村三级物流中心,实现农产品“产地直供”,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3亿元;设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引进农业、文旅专家团队56支,培育本土电商达人200余名,推动资本、技术、人才“上山下乡”。
强化服务共享。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制定激发师资队伍活力十条措施,推动优秀教师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医共体改革“上派下挂”,让农牧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组织38家企业与乡村共建产业基地,带动就业3000余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促进产业融合。探索“分布式光伏+储能”“分散式风电+储能”“电站+村集体+农户”建设试点,吸引新能源开发企业与乡村合作发展,着力降低乡村用能成本,拓宽农牧民增收路径,让城乡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昌吉州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木垒县)
上一篇: “一棵草”的乡村振...
下一篇: 涉农贷款余额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