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十三户村的艾田里,露珠在青翠的叶尖上颤动,空气里浮动着清苦与甘醇交织的芬芳。村民王姐挎着竹篮穿行田垄,指尖轻抚过层层叶片,忽然笑道:“你闻,今年的艾草比去年更香!”田埂旁,新铺的石板路蜿蜒向前,尽头处白墙农舍被绿藤温柔缠绕。谁能想到,曾经不起眼的艾草如今成了打开十三户村“美丽宜居”大门的“金钥匙”。
从“试种”到“成景”荒地长出“绿底子”
从前的十三户村,村道边偶有荒地,村民多靠零散种植过活。2022年,村“两委”从河南南阳市引进宛艾,在100亩集体土地上试种。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独特的昼夜温差和充足日照,让艾草不仅长势喜人,一年能收获三茬,其艾蒿素和精油含量更是比普通产区高出近二成。这几年,村里把荒坡、闲地都整合起来种艾草,700亩艾草田连成片,成了村里的“绿色景观带”。春天看艾苗冒新芽,夏天看绿浪翻涌,秋天割艾的镰刀声里混着笑谈,这土地不光长出了“产业苗”,还给村子铺了“绿底子”,走在田埂上,脚不沾泥、眼望得绿,村民都打趣道:“比以前光看黄土舒服多了!”
从“卖草”到“造景”车间连起“烟火气”
在福建援疆项目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车间。车间里,村民们忙着筛艾绒、卷艾条,一天能挣百元左右。同时,十三户村盘活闲置资源,将村里几处老宅改造成特色鲜明的艾文化体验馆。斑驳的土墙变身艾文化展墙,屋里摆着竹编的艾草收纳篮,游客能亲身体验捣艾绒、做艾香囊。村民庞艳学习了专业的艾灸技艺,成了体验馆的“理疗师”:“现在月收入有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这院子铺了石板路,搭了葡萄架,游客在这里品艾茶、学养生,让老宅子焕发了新生机。”
从“产业”到“日子”艾香带着“幸福味”
十三户村的幸福蜕变是从环境美到生活甜。漫步在今日的十三户村,柏油路通达四方,青石板路蜿蜒至家家户户门前,彻底告别了昔日“雨天泥泞陷鞋”的窘境。夜幕降临,路灯如明珠般串联至村口,艾草田畔的太阳能灯洒下温柔光晕,映照得绿意盎然的艾田宛如梦境。更令人暖心的是村民生活的甜蜜变迁,合作社全面推行“保底分红+务工收入”模式,让村民既能得到土地流转金,又能在田间车间获得稳定收入。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全村公共设施,崭新的文化广场上笑语盈盈,新建的“艾香书屋”里书香氤氲。
一棵草,唤醒了沉睡的荒坡,让闲置的老屋重燃烟火,让小村庄看见希望。十三户村的变迁讲述着乡村振兴最朴实的真谛:宜居需扎根土地,产业要融入生活。当这株小草串起田间地头、加工车间和生活,当青山绿水化作发展底色,鼓起来的钱袋子里装满信心,乡村振兴的画卷就在这草木生长的力量中徐徐展开。(文字:昌吉州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科/图片:昌吉市六工镇)
上一篇: 种养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 涉农贷款余额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