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新疆各族青少年相互交流交往交融,提升青少年综合能力,让青少年在健康成长的同时,为民族团结和和谐社区建设奠定坚实的青少年基础。近年来,自治区财政厅通过彩票公益金支持自治区共青团委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社会服务,较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项目基本情况
自治区财政厅通过彩票公益金安排“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项目资金190万元,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组织实施,通过竞争性磋商的方式确定由新疆众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新疆智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实施,选取在乌鲁木齐市7个社区开展“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社会服务项目。
该项目以重点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人本教育,提高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质量,提升青少年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能力。引导各族青少年增强对社区、城市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交往交融,加速融入城市现代生活,协助解决青少年面临的各类问题,辅导青少年学业,提升青少年综合能力。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不断挖掘潜能,协助正向成长,让青少年在健康成长的同时为建设和谐新疆筑牢青少年的坚实基础。主要开展的服务内容如下:
1.定期开展家庭探访,建立持续的家庭服务与支持系统。青少年的人格与行为特点最大的影响环境在于家庭,社工通过每周开展家庭探访,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环境,与其家庭建立持续的联系,和家长共同合作更好地为青少年提供服务。
2.个案服务与管理。主要针对特殊、重点青少年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个案服务,提供深入心理咨询服务,解决青少年的行为心理问题,个案服务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增减。
3.共青团爱心生日会。通过每月开展生日会,一方面使青少年感受到来自组织和政府的关爱,另一方面通过汇集不同民族的青少年,有效促进了各族的感情交流,为民族团结筑牢基础。
4.五点半课堂。周一至周五通过放学后的五点半课堂,辅导各年级孩子们的各科学业,同时,给青少年交往、交融提供便利,引导各民族孩子互帮互助,相互关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青少年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5.“民族团结小舞台”系列活动。每年开展6次民族团结小舞台活动,集中展示青少年在“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学习到的各种才艺,培养青少年的自信、阳光的良好精神风貌。
6.“一起成长”系列家长课堂。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首先就是需要父母科学、及时的关爱和教育。社工每年通过举行4次“一起成长”家长课堂,培养社区家庭的教育能力,促进亲子关系,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7.亲职教育系列讲座。通过社工每年举办4次亲职教育讲座,邀请专家为家长们答疑解惑,不断提升家长们的教育能力。
8.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组建社区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伍,以每年6场志愿培训和服务活动的方式,实现科学助人的目的,让青少年由“享受”服务,向回馈社会转变,提高参与社区服务和建设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青春正能量。
9.“社会学了吗”系列课程。重点社区有许多贫困、流动家庭的青少年,他们虽然在省会城市生活,但是绝大多数都没有真正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意义,没有去过科技馆、博物馆……,社工通过每年组织4期“社会学了吗?”实践活动,带孩子们玩转城市,体验科学,感受传统文化,不断提升青少年对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0.系列主题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与个案服务主要用于解决群体青少年的行为、心理问题,培养社会交往等各类综合能力,挖掘潜力,引导青少年更加健康的成长。
11.冬、夏令营集中学习培训。在寒暑假放假期间,通过集中的冬、夏令营活动,在解决青少年在假期无人看管问题的同时,为集中培养社区青少年文化知识、团体交往、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营造更加和谐幸福的社区氛围。
二、项目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项目中重点青少年父母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平时无暇照顾子女,重点青少年问题表现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脱节,对情感支持、文体娱乐方面表现出极大的需求。项目实施以来,我们有效组织社区重点青少年,发掘自身潜力,社区重点青少年得到有效服务和管理,各族青少年归属感和城市融入感明显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显著增强。
(一)提升了青少年综合能力和尊法守法意识。项目以服务社区青少年为出发点,有效组织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项目服务活动,通过讲课、小组活动、课外实践等活动,拓展青少年视野,提升青少年学业、团体交往、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总体上明显地提升了青少年综合能力,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进行法律宣传活动,通过课堂法律教育、课下组织法律文本学习,提升青少年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他们遵纪守法意识,为他们将来成长发展进行了厚实的保驾护航。
(三)提升了社区干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新疆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起步晚,相比发达地区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处理事务的基层单位更是缺乏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意识和能力。该项目从实施之初即要求社区的高度支持和参与,注重培养社区干部的专业服务水平。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我们孵化了一批社区具备青少年社会工作能力的干部队伍,专业社工进驻社区,带动了社区干部增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实务技能方法,提升了社区服务青少年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社区和谐有序发展,保障了今后项目撤出后的专业服务的持续开展,同时为今后推进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延伸思考
(一)项目内容的设计应该坚持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在开展的11大板块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基础上,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通过梳理半年项目实施情况,评估每个板块专业服务的实际效果及受欢迎程度,征求青少年、社区工作人员、家长、老师等群体的意见,进一步调整完善服务内容,形成更为优化的项目板块结构,加强各板块之间内在逻辑。
(二)加强项目管理和服务。加强项目目标管理和项目相关方管理,每个月的督导严格做好相关事项的督导检查,确保项目按实施方案和项目计划书完成,同时做好与社区、委托社工机构的沟通交流,将政府实施项目的意图和目标传达给每个工作人员,并听取相关方意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在各方的努力下更好的完成。
(三)充分整合、撬动社会资源。考虑该项目长期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依靠现有项目资金的同时,加强对共青团“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让社会看到项目实施的意义,让社会各界更多人关心和关注重点青少年群体,整合和撬动社会资源,用基金会等平台募捐项目资金,进一步保障项目持续开展和优化发展。
上一篇: 社保就业政策
下一篇: 关于印发《昌吉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