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
搜本站
搜索
当前页面:首页 »  建议提案办理 »  政协提案
对自治州十三届政协三次会议社会建设类92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 2024-05-16 18:41:59 来源:教育局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何伟华委员

您提出的社会建设类92号《关于全面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昌吉州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聚焦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实践,以贯彻落实“三项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持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好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州党委教育工委、州教育局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将其纳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民族工作,分析研判形势,通报民族工作动态和情况,解决重要问题,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州教育局充分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用,通过教育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州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到与教育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各类考核和督导指导的重要内容,强化评估与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县(市)教育局、州直属学校党组织认真履职尽责,抓实抓好学校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二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干部、学校书记(校长)及教职工学习重要内容,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教职工学习、寒暑假集中学习、书记(校长)及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当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和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区、州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四史”、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及《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等学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重大判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总体要求,切实增强“五个认同”。三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入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开齐上好思政课,配齐配足980名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力推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十百千”工程,推进思政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全覆盖开设新疆地方思政课程,用好《可爱的中国》《简明新疆地方史读本》《中华民族大团结》,增进“五个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爱党、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主题班队会、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四是扎实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红色电影”“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期间,开展爱国主义等主题教育。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16万学生参加活动,上报作品1500部。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组织师生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成就展等,了解新疆历史和新疆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导师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和促进者。2023年,昌吉州第四中学、阜康市中等职业学校成功申创自治区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五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社团活动、专题讲座、比赛展览、艺术文化节等多种形式,扎实推进名著、戏曲、书法、国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断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通过社团活动、经典诵读、艺术文化节等多种形式,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用中华文化浸润师生心灵。组织开展昌吉州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戏曲进校园”活动,录制京剧、秦腔、豫剧、地方小曲子等优秀戏曲作品16部。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校史馆、民族团结文化墙、文化广场等,2023年州党委、政府拨款1.5亿元改造提升全州98所中小学校园环境,美化了学校环境、丰富了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展板、板报、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和载体,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共居共学共乐,全面推动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一是全面实行混班混宿。充分发挥教育在构建互嵌式社会机构和社区环境中的牵引作用,针对县域内原有片区内民汉学生比例不合理、不利于混合编班、混班教学等情况,结合实际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对一些边、远、散且招生规模逐年减少的学校进行整合撤并,形成“小学集中乡镇办、中学集中县城办”的办学格局。全面施行混班教学、混合住宿,通过优化学校布局、调整招生片区、重新编班、按比例将民汉学生对调等形式,科学合理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混班混宿,构建互嵌式学习生活环境,全州混合编班5162个,混合住宿5319间,各族学生在共居共学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力的推动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二是与援疆省市学校开展结对共建。依托援疆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昌吉州148所中小学校与援疆省市中小学校开展结对共建,两地近17万对学生结成朋友。充分发挥福建、山西优质教育资源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座谈交流、联合教研、教师培训、主题团(队)日等活动,不断提升昌吉州受援中小学校管理水平、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打造“祖国情·中华行”品牌活动,2022年至今利用1315万援疆资金,组织1765名学生赴援疆省市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在“送出去”的同时,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177名福建省、山西省学生来昌吉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各族青少年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促进团结。积极争取增加福建、山西对我州的招生计划名额,2023年对口援疆招生录取309人,为更多考生提供了“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三是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充发挥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各级各类教育基地育人功能,推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课程化,2023年至今全州累计组织了4万余名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活动,使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实践体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增强爱国之情。各职业院校将实践环节与课程教育有机融合、有效衔接,引导高、中职学生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助力乡村振兴和驻村工作、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建设等具体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四是深化兵地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兵地教育融合发展,实现昌吉州中小学校与兵团137所学校(幼儿园)建立“手拉手”结对校,开展学校管理座谈312次、教研活动998次,组织师生竞赛、现场观摩会5场,互派交流教师39人次,惠及学生6.17万余人。规范兵地义务教育学校学籍互转互通,成功办理学籍转接手续325人次,架起兵地教育融合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三)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持续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一是强化学校基础阵地建设。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持续巩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成果。州级语言文字达标校实现全覆盖,率先并提前两年完成自治区达标建设任务。创建3所学校申报创建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第三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二是发挥学校辐射带动作用。联合州妇联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共诵读”活动,录制推送优秀作品45部。以农村妇女儿童为重点人群,深入推进“石榴花开耀天山”工程,发挥教育部门、妇联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在全州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学讲普通话”活动,通过“校对校”“园对园”“家对家”实践帮扶,提升妇女儿童学用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三是营造学习良好氛围。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全州各级各类学校以“传承国学诵读经典”活动为载体,分年级、分学段扎实有效开展经典诵读,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普通话宣传周”等载体,不断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兴趣。举办昌吉州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初赛暨自治区选拔赛,上报819件作品参加自治区复赛,获自治区“优秀组织奖”。开展第2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发布推普倡议书,组织普通话咨询“义诊”服务,基层干部、农牧民和农村教师“推广普通话奋进新征程”演讲比赛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

(一)持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有形有感有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紧密融合,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国防教育,引导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开展《纪要》《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等三本白皮书学习教育,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广泛开展千名学生绘铸牢活动,组织万名青少年学生走进北庭故城、唐朝墩古城遗址和各级各类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增强青少年“五个认同”。

(二)凝心聚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华民族大团结》,上好新疆地方思想课,与统编思政课教材相互补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有效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与日常思政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融合,利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社会走访、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三)巩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结合“十四五”社会经济事业发展规划,顺应教育发展形势变化,适度超前、统筹教育资源配置,科学调整学校布局结构规划,巩固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和混合编班、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全覆盖成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印发《昌吉州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实施方案》,推动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标。创建两所自治区语言文字示范校,开展“典耀中华”“小手拉大手”、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第27届全国推普周等系列活动,营造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扎实开展学校结对共建和学生“手拉手”联谊活动。依托结对共建机制,聚焦学校管理、教育教研、人才培养等方面能力提升,常态开展交流研讨、联合教研、教师赴外交流培训等活动,学习利用援疆省市、结对共建学校的先进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学校全面发展。开展双向参观交流学习和“手拉手”联谊活动,2024年全州计划组织800名中小学生赴北京市、福建省、山西省开展“祖国情·中华行”昌吉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参观学习活动;组织49名职业院校学生赴福建省开展技能集训实践,进一步推动闽晋昌三地师生交往交流交融走向深入。深化兵地帮扶交流活动,发挥自治区首批13个兵地教育联合体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联合共管、交叉挂职、跟岗交流等活动;持续做好兵地学籍转接工作,打造兵地研学新路线,合力拓展中小学社会实践大课堂,不断加强兵地教育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