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建议提案办理 »  政协提案
对自治州第十三届政协四次会议文化建设类8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 2025-06-03 11:56:34 来源: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殷建春委员:

您提出的文化建设类8号《关于推动科普、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昌吉州推动科普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具备良好基础与发展态势。资源层面,拥有北庭故城、恐龙化石遗址等历史文化与自然科学价值兼具的旅游资源,以及各类科技馆、天文观测站等科普场所;产业方面,已初步开发部分科普研学线路和特色体验项目,如地质科考游、民俗文化科普体验活动等,吸引了一定规模游客群体。同时,当地积极推进文旅基础设施升级,引入数字化技术提升科普展示效果,加强与科研院校、科普机构合作,为科普文旅融合提供智力支持。但在资源整合深度、产品创新力度、宣传推广覆盖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亟待进一步优化发展 。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联合区、州文旅智库专家,通过每年旅游品牌复核、评定工作,对现有天山天池、江布拉克、北庭故城、飞览天下·新疆会客厅、新疆农博园等具备科普研学的点位进行指导提升;二是对接州域内三所大中专院校,依托学校内科普教育场所,联合打造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研学示范点,支持研学机构制定科普研学实践课程。三是提升现有十条全域旅游精品线路,丰富“研学寻趣游昌吉”线路内涵,将农业科普、地质科普、航天科普、工业科普、生命科普、人文科普等内容融入线路中,指导旅行社和研学机构面向乌昌地区学生群体市场化推广;四是指导百里丹霞旅游区、索尔巴斯陶等重点项目增加现代科技微景点场景开发。五是联合州科协、州科技局,打造州文化馆、图书馆、非遗展厅、各县市博物馆等全民科普服务体验项目。六是积极争取援疆数字化文旅项目库内全州3A级景区智慧VR项目如期实施。七是举办一期科普研学旅游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薄弱:旅游产品“散、小、弱”,景区同质化、低水平开发。部分景区餐饮服务、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不全,如百里丹霞风景道沿线停车位不足、通讯信号未全覆盖等“三难一不畅”问题仍存在,服务品质难以满足游客消费需求。

2.品牌影响力不足:大部分旅游景区主体不够鲜明,知名度不高,市场辐射半径小,吸引国内外游客休闲度假、团队游能力不足。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社会组织参与度较低,对文旅资源的打造、包装、宣传和推广营销不足,特色不够鲜明。

3.文旅融合程度不深:旅游景区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阐释不够,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缺乏对景区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植入。乡村旅游对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展示不够,缺乏规模性开发和系统性展示。

4.旅游消费动力弱:重点景区业态单一,依赖“门票经济”,游客停留时间短,二次消费不足。高等级旅游饭店、精品民宿数量少,承接中高端旅游团队的保障能力不足,满足游客个性化、定制化的新线路、新产品不多。

5.专业人才匮乏:在科普、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领域,缺乏既懂文化旅游又懂科普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关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人才的引进和留存面临一定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融合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导致《规划》未通过评审。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资源挖掘整合:系统梳理昌吉州科普场馆、科研基地、自然科学景观等科普资源,以及特色旅游景点,建立资源数据库。挖掘历史文化遗迹、民俗风情中的科学元素,将其融入旅游讲解和活动,实现科普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

(二)产品创新开发:打造科普主题旅游线路,如“探秘北庭故城科学密码”“自然科学探索之旅”等,串联相关景点。开发科普旅游产品,推出考古挖掘体验、动植物科普研学课程、天文观测露营等项目,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三)设施建设完善:在景区和科普场所增设科普标识牌、互动体验设施,利用AR、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科普场景。完善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

(四)宣传推广强化: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科普文旅短视频、直播等内容,邀请网络达人宣传,提升知名度。参加旅游展会,设置科普文旅专区,展示特色产品和线路。

(五)合作交流拓展:加强与科研院校、科普机构合作,引入专业资源,提升科普旅游专业性。与周边地区开展区域合作,推出跨区域科普文旅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

非常感谢您对昌吉州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关注!

                                        

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5年6月3日

联系单位: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联系人:张磊                 电话:18909946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