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实习记者 马军
自2021年“八五”普法规划启动以来,昌吉州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依法治疆总体目标,以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为主线,以深化基层治理为着力点,不断探索普法新路径,全面构筑起“党委统领、政府推进、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同、社会融入”的“大普法”体系。五年来,普法工作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发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昌吉、平安昌吉奠定了坚实基础,成效显著。
把准“总航向”铺实“基础路”
昌吉州将普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法治建设基础工程,州、县(市)两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法治建设政治责任,将普法纳入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绩效评估及平安建设体系,切实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落地见效。通过建立“一抓三纳入”“以案释法”“领导干部任前考法”“智慧普法”等十大机制,全面激活普法内生动力。五年来,累计召开普法联席会议20余次,组织264家成员单位开展履职评议,发布典型案例超1000个,开展法治宣传3000余场,惠及群众超过30万人次。
6月29日,吉木萨尔县司法局在北庭园广场开展“法治夜市”活动,通过“宣传+服务+品牌”三维联动,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资料图
五年来,州、县(市)两级财政累计投入普法专项资金1160.93万元,将法治宣传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出台《昌吉回族自治州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确保普法工作有机制保障、有资金支持、有人才落实。
打出“组合牌”奏好“协同曲”
近日,昌吉市公安局北京南路街道派出所在亚中商城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聚焦消费维权、合同纠纷、婚姻家庭等民生热点,提供专业咨询与生动普法,借助真实案例提醒群众防范合同诈骗和网络交易陷阱,让法律真正走进百姓日常生活。
“以前总觉得民法典离自己很远,今天一听才发现,它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市民侯婷在咨询物业纠纷后感慨地说。现场群众踊跃提问,工作人员耐心解答,气氛十分热烈。
五年来,昌吉州推动法治文化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有机相融,在全国首创普法吉祥物“普普”,设计开发35类100余万件法治文创产品,涵盖T恤、环保袋、笔筒等日常用品,让普法宣传更有温度和亲和力。创办《与法有约》《法治生活》等品牌栏目,通过案例解析、法律故事等形式,让法律知识可知可感、亲切易懂。
昌吉州全面实现法治阵地全域覆盖,实施“一地一品”工程,打造了庭州生态绿谷、车师古道法治文化带、天山天池法治文化景区等十大高标准法治文化阵地,命名州级示范基地21个,县、乡、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总数达2311个。建设英格堡月亮地“朱子文化”法治景区、东滩村“百年法律大事记”法治长廊等项目,实现法治精神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
五年来,昌吉州法治文艺创作成果丰硕,创新推出相声《法在身边》、快板《打击非法集资》等一批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开展“法治文化下基层”巡演500场,覆盖50万人次。多部作品荣获国家、自治区奖项,并成功承办2023年自治区“宪法宣传周”启动仪式暨法治文化优秀作品颁奖典礼。征集法治文化作品800余件,精选108件作品举办“昌吉州法治文化优秀作品展”,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激活“动力源”汇聚“法治力”
昌吉州坚持分类指导、按需普法,紧盯“关键少数”“关键群体”与“关键环节”,推动法治教育走向制度化、常态化和科学化。
昌吉州紧盯“关键少数”,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严格落实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重大决策前学法、“一把手”讲法等制度。五年来,州党委常委会开展学法20次,州政府常务会开展以案释法35次,全州开展“一把手”讲法5847次,新提拔领导干部任前考法全覆盖,参考人数4688名。州党委书记、州长每年带头讲授法治课,州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积极参加自治区“法治讲堂·逢九必讲”培训,充分发挥“头雁效应”。
昌吉州把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作为全民法治素养提升的重要一环,全州148所中小学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由法院、司法所等单位领导干部兼任,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工作。
公职人员参训“法治讲堂·逢九必讲”达32.58万人次,行政执法人员培训1.09万人次;青少年法治教育实现教材、师资、课时、经费“四落实”,建成15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开展“一个班级一名法治辅导员”试点;基层群众通过“法润庭州·国旗下普法”等活动受益48.79万人次;企业借助“法治体检”解决实际问题878件,排查风险点300个。编印《昌吉州基层干部常用法律法规100问(口袋书)》,为基层干部提供便捷的学习工具,有效提升群众法律认知水平。
瞄准“分众靶”种好“特色田”
8月14日,准东开发区党政办联合安监局,整合市监分局、环保局、水务局、消防救援大队等执法力量,对新疆神火煤电有限公司、新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开展联合检查,推进“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试点。执法人员通过“吉速办”小程序扫描企业专属二维码,录入执法证号,调取检查事项与结果,实现可视化、可溯源,为企业整改提供清晰依据。
近年来,昌吉州在全疆率先推行“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等监管模式,涉企检查频次下降40%。深化行政复议改革,建立智慧听证室,创新“四案机制”,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推动法治思维与数字赋能深度融合,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推进政府服务“一门、一窗、一网”改革,建成全疆首个政务大模型,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昌吉市公安局北京南路街道派出所联合辖区司法所在亚中商城开展法治宣传活动,通过“面对面”宣讲、“点对点”答疑,让法律知识走到群众身边,融入百姓生活。资料图
今年6月,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创新成立了“喜羊羊调解室”,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牧区毡房、村民院落,主动摸排矛盾隐患,送调解服务上门。调解中巧妙融入法治宣传,普及民法典等与农牧民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切实提升群众法治素养。
“这是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旨在打造一个为农牧民排忧解难和学法的暖心平台。”大泉塔塔尔族乡政法委员张新斌表示。
五年来,昌吉州推动普法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以普法促治理,以治理强普法。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实行动态管理,复验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村13个。全面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建立“一网格一法律明白人”机制,培育“法律明白人”4343名,举办培训3期,选树典型并实行积分激励。认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2200户,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五年来审查村规民约1800件,化解矛盾纠纷7000余件。
创新“载体样”扩大“影响力”
五年来,昌吉州积极顺应信息化、社会化趋势,推动普法从“传统传播”向“智慧普法”转型升级。
每到夏季,昌吉州各地在夜市烟火气中,“普法大排档”热闹开张。每道“菜”对应一个法律知识二维码,群众扫码“点菜”,工作人员按需“配菜”,将民法典各编内容“端上餐桌”,让普法变得既有趣又实用。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昌吉州开展“普法巡演进万家”活动,通过法治文艺演出,以快板、情景剧、新疆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传播法律知识。
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喜羊羊调解室”的调解员深入牧民家中,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与农牧民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提升群众法治素养。资料图
五年来,昌吉州创新打造“法治夜市”“法治文化巡演”“普法志愿服务万人行”等品牌活动,举办“法治夜市”3000场,直接受教育群众达60余万人次。推出“云普法+”模式,升级“法治庭州”微信公众号,开通“昌吉普法”抖音号,粉丝达19.1万,浏览量突破1.2亿。建成“玛检说法”“平安庭州”等新媒体平台150个,开展普法直播125场,参与人数超2205万人次。
微视频《老贾来了》《天上掉馅饼,地上有陷阱》等获国家级表彰,微电影《无法接通的青春》获广泛好评,以“小切口”讲述“大法治”。积极组织“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活动,累计开展各类宣传7万余场次,宪法法律精神日益深入人心。
收获“丰硕果”迈上“新台阶”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硕果丰。五年来,昌吉州普法工作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30余项,司法部中期评估中3家单位获通报表扬,多篇案例被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采纳推广。“玛检说法”获评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玛上办”入选全国媒体融合典型案例,“庭省事”小程序荣获全国优秀政法新媒体公共服务奖。这些成效为“八五”普法圆满收官和“九五”普法顺利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昌吉州将始终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紧扣依法治疆目标,系统总结“八五”普法经验,持续创新普法机制,深化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普法与治理深度融合,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昌吉,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昌吉州司法局党组书记张磊表示:“未来,昌吉州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基层治理与普法效能迭代升级,以高水平法治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昌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