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良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它连接着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实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强调打通 “最后一公里”时,往往事事都让“最后一公里”去做,无形中增加了基层负担。
打通“最后一公里”,原本旨在解决政策传达落地过程中的“肠梗阻”。而据笔者了解,实际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依然存在,基层干部疲于奔波在会议、评比、迎来送往的路上,被围困在打卡、转评、多头填报的系统里;部分上级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未充分考虑基层实际状况,一股脑向基层“甩包袱”“加担子”,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干不完也干不好,让“最后一公里” 越走越沉重。
“最后一公里”的角色定位很明确,它是政策与服务的执行者,不是全链条的包办者。其职责本质,在于将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精准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具体服务。当打通“最后一公里”异化为所有问题都由“最后一公里”解决,看似是重视基层,实则是在向基层转嫁责任、增加压力,慢慢耗散着基层的战斗力。
要让 “最后一公里” 走得轻快又扎实,关键得将“担子”分清楚、把“包袱”卸干净。上级部门要先扛起“源头责任”,制定政策前得多往基层跑、多听基层说,别把那些超出基层能力的“硬骨头”全丢给基层一线。赋予基层与其服务范围相匹配的职权,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真正让基层管得了事、办得好事。应当完善对基层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将考核评价的重点从“材料完善度”转向“群众满意度”,让基层干部回归主责主业,有更多时间服务群众。
给基层减负,减的是畅通“最后一公里”的冗余阻碍,绝不是减政策落地的责任担当。卸下“包袱”为得是更好地担起“担子”,要警惕部分干部把“减负”等同于减责任、减担当,拈轻怕重、推脱卸责,直接“躺平”。在把基层干部从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解脱出来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基层干部专业能力、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让他们不仅有时间有精力跑 “最后一公里”,还拿出钻劲韧劲把“最后一公里”跑好、跑完,让服务既有“速度”又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