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广袤大地镌刻下砥砺奋进的足迹,昌吉农村正是这伟大征程的鲜活缩影。从六工镇十三户村的整齐小楼,到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变股东的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再到阿什里乡牧民的新居,乡村蝶变的故事处处上演。记者走进昌吉村庄,聆听村民心声,探寻发展密码,展现新时代农村风貌。《自治区70载变迁 昌吉农村书写幸福答卷》系列报道今天推出: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股权分红算出红火日子。
这张照片
藏着昌吉市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
最动人的蜕变密码
这上面密密麻麻的红手印
是当年30多位村民按下的“决心章”
就是这群不服输的乡亲抱着
“一心想变、主动求变”的劲儿
在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文件上
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谁也没想到
这一按 竟按出了村子的新生
从厘清产权 盘活土地
到抱团发展特色产业
曾经的“负债村”步步赶超
一跃成为昌吉市最早实现
集体经济产值过亿元的村
这一枚枚红手印
不仅是改革的起点
更是小渠子一村从“靠天吃饭”
到 “产业兴村”的蜕变见证
兰维梅是村里的老住户。30年前嫁到这里时,住的是土坯房,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她和丈夫从失地农民变成了“股东”,手捧股权证,年年有分红,生活大变样。
“2016年,我们从村民变成了股民,截至2024年,我们翻了将近10倍,拿到了3万多元分红款,让我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兰维梅说。
兰维梅家的变化,正是小渠子一村变迁的真实写照。2005年前,这里是典型的城郊薄弱村,土坯房连着泥泞路,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村集体还背负着27万元债务。转机发生在2006年,昌吉市启动城中村改造,村里581亩集体土地被征用。面对补偿款,村“两委”没有简单分发了事,而是果断选择了一条新路——让土地变资产,资金变股金,为村庄的命运按下转折键。
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炳荣说:“当时,村民强烈要求把征收款直接分到农民手里。可这些钱能这么分吗?这不符合国家政策啊!后来,我从华西村学习归来,知道了该如何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民获得实惠。于是,我们入户开展宣传工作,村民们特别理解并支持。最终,大家同意将几百万元的征收款留下来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我们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干起来了。”
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村民们敢闯敢试,终于淘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2008年,村里在二六工镇拍下1600亩土地,建起了新型农民再创业基地。这片土地不仅成了村民家门口的“增收田”,更点燃了大家抱团发展的新希望。
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炳荣表示:“我们给每位村民分配了3亩地,全村村民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就业。地里种植了西瓜、棉花和小麦,每年能实现10%的增收,预计今年集体经济仅从这块地上获得的收入就能达到200万元左右。”
改革的步伐稳健而清晰。2016年4月,小渠子一村被确定为自治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村。村里严格遵循“组织准备、清产核资、股权量化、成立合作社”的步骤,逐步构建起“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新格局。同年,昌吉市第一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在此诞生,165户407名村民人人手持股权证。从此,“股东”成为他们共同的新身份,为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村民的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炳荣说:“现在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资金收入从过去一年1.7万元,增长到了现在的几百万元;固定资产从过去仅有一个价值六七万元的文化室,发展到现在价值上亿;存款也从无到有,达到了5000多万元。”
小渠子一村将补偿款用于滚动发展,集体经济持续壮大:200万元改造的“和谐楼”现已增值至千万元;农副产品加工园引进6家企业,年增收超过150万元;养殖区、商业门面及在建农贸市场共同构成多元增收体系。改革成果惠及村民,昔日农民变身收租户、工薪族。村集体还投入400多万元为300多名村民购买了养老保险。62岁的王天海现在每月能领取到2300多元养老金,年底还有分红,生活无忧。
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村民王天海高兴地说:“现在我也有退休金了,我和老婆一个月能领到4000多元钱,日子比以前过得舒坦多了。有空的时候我就带着老婆去海南转转,把全疆各地也都游个遍。”
小渠子村的账本上
写满了“变”与 “不变”
土坯房变成了新楼房
耕地变成了经营性资产
农民变成了股东
这是看得见的“变迁”
而村“两委”守住集体资产
让村民共享红利的初心
还有村民脸上越来越浓的笑意
始终“不变”
如今,像小渠子一村这样的故事,正在昌吉市11万农民股东的生活里延续——从“穷村落”到 “明星村”的跨越,不仅是一个村的成长,更是新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结出的硕果。
记者 刘华 张楼 劳健锋 梁宏涛 于剑 王彦阳
上一篇: 《自治区70载变迁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