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
搜本站
搜索
当前页面: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数据解读
推进昌吉州农业供给侧改革 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 2017-09-12 11:20:01 来源:统计局公开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州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2016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0%,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6%;农机总动力238.4万千瓦;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82.0万亩,亩均效益比实施节水前提高近20%以上;农牧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88.7%,已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多项指标已达到高级阶段标准,农牧业现代化处于全疆乃至全国领先水平。但是面对近年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传统农业生产调减的趋势不可逆转,昌吉州农业增长遇到了天花板,如何发挥昌吉州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实现昌吉州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各级领导关心的课题。因此,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第一产业发展情况

(一)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昌吉州地域广袤,土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和生态类型多样,发展现代农业条件优越。昌吉州地处天山北麓两翼,准噶尔盆地南缘的绿洲上,是天山北坡经济带核心区之一。昌吉州属中温带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700小时;热量条件也较为充足,年≥10℃积温为3450℃,年平均降水量为190毫米,年无霜期为160-190天。绿洲农业相对隔离,病虫害发生较少,农药施用量小,污染程度低,为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昌吉州水资源总量有限,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015 年,全州水资源总量为40.1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880立方米/人。

(二)基础装备条件优越

昌吉州农业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农业机械、水利设施等基础装备条件是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昌吉州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村电气化、农田水利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重要工作来抓,基础装备水平处于全疆前列,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截止 2016年末,昌吉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28.38万千瓦,同比增长4.3%;大中型拖拉机2.7万台,增长6.5%;小型拖拉机3.7万台,下降1.4%;拖拉机配套农具12.1万台(架),增长2.2%

(三)第一产业平稳

受国家农业政策支持,近年来昌吉州农业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6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324.7亿元,同比增长4.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5.9亿元,增长4.5%;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3.5%0.9%53.9%0.6%1.1%。受气候及饮食习惯影响,畜牧业产值占比较高,多年来基本稳定在 50% 以上。随着国民膳食结构逐步升级,未来畜牧产业发展仍具备较大空间。

(四)农业结构逐步优化

1、主要农作物种植呈现粮食作物下降经济作物增长的态势。

2016年全年完成播种面积793.5万亩, 减少27.54万亩,下降3.4%。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民种植更加注意市场变化,追求经济效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2.75万亩,下降8.4%,占总播种面积的53.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329.18万亩,与上年持平,占总播面积的41.5%,提高1.4个百分点。

2、畜牧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畜牧业生产紧紧围绕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实现了畜牧业生产健康、稳步发展。2016年昌吉州牲畜出栏917.38万头(只),下降0.52%;牲畜存栏441.65万头(只),下降0.35%;肉类总产量48.88万吨,下降1.3%

(五)全疆各地州农业发展水平比较

1、测评方法

本文考虑各种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了人均耕地面积、每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公顷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共5个指标建立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表1):

1  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分类指标

计量单位

具体指标

规模指标

公顷

耕地面积

乡村人口数

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

科技指标

千瓦

农业机械总动力

千公顷

播种面积

千瓦/公顷

每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

投入指标

万元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千公顷

播种面积

万元/公顷

每公顷固定资产投资

效率指标

万元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乡村人口数

万元/

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效益指标

农牧民可支配收入

2、各指标的涵义

根据构建的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各指标数据,以下是2015年全疆各地州农业相关数据。(数据来源:自治区2016年年鉴)

1)规模指标。规模指标是衡量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经营规模,规模越大,农村经济和农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就越高,农业发展水平也就越高。本文用人均耕地面积来对规模指标进行衡量。

2  2015年农业发展规模指标

分类指标

规模指标

具体指标

耕地面积(公顷)

乡村人口(人)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总  计

4124563.7

14033105

0.29

1

塔城地区

623638.56

568688

1.10

2

昌吉回族自治州

629255.41

816677

0.77

3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135223.32

248314

0.54

4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1370619.63

2660541

0.52

5

阿勒泰地区

181256.13

398459

0.45

6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322556.95

756259

0.43

7

阿克苏地区

614943.17

1700073

0.36

8

哈密地区

87087.69

279565

0.31

9

乌鲁木齐市

96950.66

604821

0.16

10

喀什地区

530457.07

3409063

0.16

11

吐鲁番市

48182.08

416013

0.12

12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52859.6

468749

0.11

13

和田地区

172615.6

1705883

0.10

2)科技指标。农业科学技术对于农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农业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本文用每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来对科技水平指标进行衡量。

3  2015年农业发展科技指标

排        序

分类指标

科技指标

具体指标

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

播种面积(千公顷)

每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千瓦/公顷)

总  计

24834890

6126.06

4.05

1

吐鲁番市

552112

61.32

9.00

2

乌鲁木齐市

302223

44.43

6.80

3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439547

73.41

5.99

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2233021

417.65

5.35

5

哈密地区

376901

74.28

5.07

6

昌吉回族自治州

2283821

547.36

4.17

7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745683

184.16

4.05

8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5026679

1357.4

3.70

9

塔城地区

2283109

620.74

3.68

10

阿勒泰地区

829114

231.27

3.59

11

喀什地区

4173254

1177.96

3.54

12

和田地区

914504

266.39

3.43

13

阿克苏地区

2753812

844.23

3.26

3)投入指标

农业投入对于农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农业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本文用每公顷固定资产投资对投入水平指标进行衡量。

4  2015年农业发展投入指标

分类指标

投入指标

具体指标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播种面积(千公顷)

每公顷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公顷)

总  计

3663277

6126.06

0.60

1

和田地区

359078

266.39

1.35

2

哈密地区

92547

74.28

1.25

3

乌鲁木齐市

54027

44.43

1.22

4

塔城地区

713931

620.74

1.15

5

阿勒泰地区

247438

231.27

1.07

6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73331

73.41

1.00

7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181948

184.16

0.99

8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1237734

1357.4

0.91

9

吐鲁番市

46047

61.32

0.75

10

昌吉回族自治州

394421

547.36

0.72

11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280796

417.65

0.67

12

喀什地区

451022

1177.96

0.38

13

阿克苏地区

233002

844.23

0.28

4)效率指标。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在其生产效率上。本文用每公顷农业总产值对效率指标进行衡量。

5  2015年农业发展效率指标

排          序

分类指标

效益指标

具体指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

乡村人口(人)

每公顷农业总产值(万元/公顷)

总  计

28044163

14033105

2.00

1

塔城地区

2683334

568688

4.72

2

昌吉回族自治州

3492034

816677

4.28

3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2735505

756259

3.62

4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855894

248314

3.45

5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6094421

2660541

2.29

6

阿勒泰地区

758420

398459

1.90

7

哈密地区

524009

279565

1.87

8

吐鲁番市

779627

416013

1.87

9

阿克苏地区

3086945

1700073

1.82

10

喀什地区

4790888

3409063

1.41

11

和田地区

1291237

1705883

0.76

12

乌鲁木齐市

402296

604821

0.67

13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307020

468749

0.65

5)效益指标。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在其经济效益上。本文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效益指标进行衡量。

6  2015年农业发展效益指标

分类指标

效益指标

具体指标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总  计

9425

1

昌吉回族自治州

15633

2

乌鲁木齐市

15007

3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14154

4

塔城地区

13583

5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13127

6

哈密地区

12951

7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10591

8

吐鲁番市

10322

9

阿克苏地区

9831

10

阿勒泰地区

9377

11

喀什地区

7201

12

和田地区

6346

13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5434

3、各指标测评结果评价

总体来看,昌吉州农业发展水平走在了自治区前列。单项指标情况如下:人均耕地面积指标位居第二,每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位居第六,每公顷固定资产投资位居第十,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位居第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居第一。

二、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情况

(一)农业加工企业情况

2016年底,全州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87,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4家,实现销售收入295.7亿元,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2家,实现销售收入189.8亿元。

全州农业加工企业生产面粉66.09万吨,白酒19478.6千升,饲料54.88万吨,棉纱5.1万吨,食用油38.9万吨,成品糖6.96万吨,番茄酱11.44万吨,葡萄酒43210千升,乳制品12.76万吨,软饮料77.58万吨。

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全州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2.1%,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目前已形成粮食、加工番茄、油料、棉纺业、乳制品、酿酒、饲料、制种、特色农产品等生产为主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促进了我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农业园区及龙头企业情况

据农业局数据,全州现有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级产业化示范园区4个。全州已培育国家、自治区、自治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共185家。其中:国家级8家(全疆32家,占全疆25%)、自治区级67(全疆507,占全疆13.2%)、自治州级110家。全州农户收入60%以上来自于龙头企业带动。随着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及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意识逐步增强,各地出现了寻求差异作为市场切入点,开发别具特色及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从而涌现了一批具有特色产品的龙头企业。这些特色产品的开发,使我州农业产业化充满了活力和生机,为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合作社情况

据农经局数据,截至目前,全州各类农民合作社达到3571家,第一产业合作社2915家、占82%,包括种植业1172家,合作社经营面积150.22万亩(土地联营合作社354家经营面积65.91万亩)、林业268家、畜牧1437家,(草畜联营合作社  家联营草场106.39万亩)、渔业38家;第二产业合作社52家、占1.5%,包括农产品加工52;第三产业合作社604家、占16.9%,包括农机服务121家、供销65家,劳动力转移服务126家,民族刺绣110家,技术服务类182家。成员达到11.26万户,入社率67.4%。星级合作社406家,州级以上示范社40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6家、自治区级示范社137家、州级示范社242家。经过几年发展,昌吉州合作社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示范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参与市场竞争意识明显提高。

(四)农业品牌建设情况

按照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思路,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扶持,依托品牌壮大企业,不断提升全州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据农业局数据,全州涉农品牌、名牌及商标达到173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名牌5件,新疆名牌、新疆农业名牌地理标志164件。屯河番茄麦趣尔西域春天山奇豆等品牌影响力日渐扩大。

(五)带动二三产业情况

据农业局数据,2016年全州新增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25个,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累计达到545个,实现营业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17%。阜康市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劳动力转移24万人次,50%以上的农户从事二三产业。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风俗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休闲牧场、特色民俗等,集生态农业、医疗保健、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健康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六)促进农民增收情况

2016年,全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439元,农牧民78%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自产业化经营。现代种业、棉花、加工番茄、酿酒葡萄、畜产业、苗木花卉、葡萄酒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主食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化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第一产业发展环境变化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2015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其主要任务在于 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增强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破解农业发展天花板。当前,昌吉州现代农业发展已进入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加快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必须突破以粮棉为主的单一结构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构建

20139月,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正式提出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发展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疆地处亚洲大陆中心,是新时期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核心,地缘优势明显。昌吉州应牢牢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舞台,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发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优势以及桥梁纽带和支点支撑作用,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农业调控政策体系经历改革

2014 年以来,顺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发展新趋势,保护农民切身利益,推进农业健康发展,加快改革原有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为核心的收储政策,逐步调整主要农产品政策性收储制度。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在新疆和东北地区率先实施棉花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2016 年进一步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 市场化收购” + “补贴的新机制。此外,随着榨糖甘蔗、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逐步淡出,目前国内仅有小麦和稻谷尚采取托市收购政策。逐步减少政府对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直接干预,由市场供需决定,成为未来国内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改革的发展方向。这些举措有助于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伴随相关政策的变化,现有农业产业结构正面临着新一轮调整和优化,为昌吉州外向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挑战。

四、下一步农业优先发展方向

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农业结构调优、资源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长为目标,强化规划引领、科技集成、体制改革、政策支持,提高区域内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同时,积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调优品种,培育品牌,全面提升昌吉州农产品效益。

(一)增强科技支撑,促进一产提质增效。

以市场为导向,一产推进农产品分层,实现低端农产品高效、高端农产品优质。推进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

(二)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产与二产融合发展。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企业打造全产业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 通过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产与三产融合发展。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