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旅游服务 »  乐在昌吉
呼图壁五台镇葫芦园
发布日期: 2023-05-30 13:30:30 来源: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乡村振兴呼图壁在行动|第四期《陶延山父子的葫芦情缘》


开栏语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会议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呼图壁县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时代要求,高起点开局,提质增效,跑出乡村振兴工作的“加速度”。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图正在渐次展开。即日起,呼图壁县融媒体中心与呼图壁县乡村振兴局合作推出《乡村振兴呼图壁县在行动》栏目,将展示我县各乡镇、部门只争朝夕、干事创业的新作为新担当,全面展示我县各行各业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以及发展亮点和主攻焦点。

第四期

陶延山父子的葫芦情缘

大家好!《乡村振兴呼图壁在行动》栏目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的乡村振兴呼图壁在行动栏目,让我带您一起走进五工台镇幸福村,一起了解幸福村陶延山父子的葫芦情缘。

5月30日,在幸福村葫芦文创产业园,来自昌吉市100名学生正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数百种葫芦以及近千件葫芦雕刻作品琳琅满目,彷佛把大家带进了葫芦世界。葫芦文创产业园负责人陶海滨正在给学生讲解葫芦贴画创作。


昌吉市第一小学五年级四班马含熙说:“做这个葫芦感觉非常有意思,能锻炼我的动手能力。我要把这个葫芦带回去送给我妈。”

昌吉市第一小学德育主任莎莎说:“葫芦雕刻作品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陶海滨说:“我的父亲被称为现实版的葫芦爷爷!他是第一代葫芦雕刻的传承人我是第二代我也在培养我的儿子。因为,我们是葫芦祖宗三代,就是想把我们的葫芦做成一个大产业。”

陶海滨所说的“葫芦爷爷”其实就是其父陶延山。今年87岁的陶延山,1995年从教师岗位退休。为了让自己的晚年生活不那么单调,陶延山开始种植葫芦。慢慢地,他又开始在葫芦上作画,一画就是28年。

陶延山说:“过去是把葫芦作为工具和生产用品,处处都有,装醋装酒,现在随着生活的转变,葫芦上升到艺术品层面了。我退休之后对葫芦文化很感兴趣,我从种植葫芦、葫芦雕刻、葫芦烙画,通过葫芦文化的开发,引导社会上各界人士的重视。”在葫芦上作画、雕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去皮抛光到素描构图,再到烙画、烫画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一不小心葫芦就成了废品。而最初创作过程中,由于没有专业工具,只能用电工用的烙铁进行烙画,稍有不慎,很容易受伤。

陶延山说:“因为烙铁就一个温度,为了防止烙着烙着温度高,烫手,我们就在烙铁上面缠些布子,再拿在手上。 根雕上面,伤着手就更多了,有时间工具掌握不好,手就差点毁坏掉了。这个沙轮子呀,破了以后嘛,飞过来把指头差一点切掉!把手切掉啊!那个盘子烂掉以后飞过来,一下把这个手掌就拉了一道口子,差一点把骨头拉断了!”就这样一边受伤,一边练习,陶延山坚持了近30年之久。在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练习中,陶延山熟练地掌握了葫芦雕刻、炮烙等技艺,同时,在葫芦上也创作出了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各类元素的葫芦作品。陶延山说:“历史上的传说,如八仙过海、十二生肖、福禄寿喜,把这些传统的东西搬到葫芦上。从前几年开始,我的创作题材升华到与国家建设相关联了,搞了一些江山多娇、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一带一路、嫦娥奔月等作品。”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陶延山开始担心葫芦烙画手艺会失传,葫芦文化也无法延续。陶延山首先想到将手艺传给儿子陶海。儿子虽说喜欢葫芦创作,但要把葫芦作画当做一个职业来发展,费工又效益少,都不愿意干。陶延山虽然失望,但也表示理解,所以他从不强迫儿子们接班,只是坚持葫芦作画。久而久之,父亲的这种工匠精神慢慢打动了陶海滨,2014年,陶海滨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葫芦技艺。


陶海滨说:“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于他人来说可能很复杂,对我们来说就是司空见惯!同时我们对这一方面也越来越感兴趣,不管做葫芦也好,做木头雕刻也好,总想把它做出来的那种成就感!”

思维灵活的陶海滨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天赋,还将葫芦冠上各种文化符号,成为独有的文创产品,这让原本一个只能卖几元钱的葫芦身价倍增,焕发新生机。陶海滨说:“从葫芦特色入手,从种植到加工,让老百姓把遥不可及的葫芦雕刻作品,能亲自动手体验,让我们的学生了解非遗传承文化。”2017年,陶海滨陶海滨回到五工台镇幸福村,建立了乡村创客葫芦园,园内可以种植葫芦、采摘葫芦,同时,还开设了葫芦雕刻、葫芦彩绘、葫芦烙画等工艺品制作技艺培训课程。渐渐地,葫芦园创出了名气,成为呼图壁县一处旅游景点。 但是,好景不长,葫芦创客园建成后不久,就遭遇了三年疫情。

陶海滨说:“电、暖气、水都是不通畅的,冬天为了不让管道冻掉,就拿吹风枪一路一路,从头烧到尾。”如今,随着五工台镇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葫芦园的人气也旺了起来。五工台镇将葫芦雕刻创客园与唐代烽火台遗址、唐墩果园等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了五工台镇乡村旅游文化消费圈。同时,连续举办两届福禄美食节。

陶海滨说:“五一葫芦节,一天的客流量在一万人左右!我们早晨十点钟开门,一直到晚上的十一点,一直都源源不断!”随着发展特色旅游慢慢起步,陶海滨又谋划在葫芦文创产业园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陶海滨说:“我们今天正在开规划会,有专业的设计师。一步一步在完善,葫芦博物馆、非遗工坊、研学大厅,然后我们还准备开发的产品有葫芦的主题乐园、葫芦宴、葫芦酒、葫芦药。”

听说儿子有大动作,陶延山顾不上脚部骨折就来到葫芦园,了解葫芦园规划建设,并透露了酝酿已久的心事建一个智慧生态馆,展示根雕作品,宣传生态环保理念。陶延山说:“你看这些树根雕都有文化,单看它就一个艺术性观赏性,但是为了它建立人为发展和谐社会发挥作用,把这个展现出来,就是你要挖掘它的潜在的价值!让它在保持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陶延山想在葫芦园里专门建设一个智慧生态馆,把他一生的根雕作品展示出来,由于场地等多方面的原因,他的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儿子的完全赞同!看到自己的根雕作品《九龙图》摆放在研学大厅,陶延山对儿子一种不满和抱怨。在《九龙图》根雕作品的上面摆放的是陶延山的又一个代表性的根雕作品《抱石根》。

最让陶延山得意的两个根雕作品是《九龙图》和《抱石根》,创作初衷就是根雕发声,以此来警示后人保护生态,爱护自然。 陶延山说:“我记得1997年那一年呼图壁发生过一个山洪,把刚修的公路桥梁全部毁了。抱石根是把石头河床牢牢保护住了。大水来了它也不在乎,把它整死了以后,毛根须根没有固定河床的能力,反过来,抱石根就被洪水推下去了。让根雕能够说话,给广大的老百姓提醒,尊重生态、发展生态、保护生态。”陶延山说自己心愿就是让树根、树雕站起来说话。近年来,幸福村多方争取改造提升项目资金488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幸福村产业发展基础。

五工台镇党委委员何相儒说:“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五工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福禄'文化资源,培育幸福村特色'文化润疆'品牌。”近年来,五工台镇以五工台镇百泉湖、大唐西域酒庄、唐墩果园、幸福村葫芦园等文旅资源为依托,以葫芦产业、福禄文化为重点,着力打造葫芦文化园、餐饮民宿园、农事生活园等“五园”,借助福禄美食节等重要节庆活动,形成“一节一线五园”组团式文旅产业发展格局,力争把幸福村打造成为新疆的乡村葫芦文化第一村。2022年,幸福村先后获得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州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呼图壁县委组织部、党校驻幸福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周宗良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幸福村'两委'制定了以旅游文化为支撑,加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战略发展规划。通过葫芦文化加上红色文化,这两条产业链来促进我们幸福村乡村振兴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