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部门动态 »  部门要闻
昌吉州:林长制发力,筑就绿富双赢屏障
发布日期: 2025-07-29 16:25:48 来源:昌吉州林业和草原局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近年来,昌吉州以林长制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与民生发展相辅相成的特色之路。通过制度创新、全域治理、产业融合,不仅筑牢了生态屏障,更实现了“绿”与“富”的良性循环,为全疆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制度创新 筑牢林草根基

昌吉州在林长制推行工作中多项举措走在全疆前列。2019年,木垒县率先启动林长制试点,2020年印发实施方案,成为全疆首个试点县;2021年,昌吉州提前谋划全州林长制工作,印发实施意见及相关制度,提前完成组织体系建设,其试点工作和首号“巡林令”获自治区通报肯定。

昌吉州比自治区安排提前6个月建成州、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投入专项经费230万元,设置公示牌595块,开展林长培训超2.5万人次,制作宣传片、印发专报和工作手册,在媒体刊登多篇信息。还研发智慧平台及APP,出台14项制度,保障工作开展。

在联动机制上,昌吉州与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建立横向联席机制,相关经验获自治区肯定并被媒体报道;2023年又与兵团相关师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兵地融合。

机构设置方面,昌吉州推进县市林草局独立设置,2021年阜康市林草局率先独立,2024年全州所有县市林草机构均成为正科级政府工作部门。

2022年12月,昌吉州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林长制成效评估,对46个乡镇、163个村(社区)进行评估,为全疆提供了典型经验。

生态增效 绿色发展增色

林长制的深入实施,有效激活了昌吉州生态治理的“一池春水”,生态建设成果丰硕。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完成防沙治沙123.9万亩,超额完成61.6万亩。建成贯穿东西541公里的北部荒漠生态屏障,沙化土地面积较第五次监测减少30.8万亩。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从766万亩跃升至1336万亩,增幅居全疆首位。森林覆盖率近三年提高2.9个百分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新增24种

在治理模式上,昌吉州探索出“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光伏治沙”多元路径,苗木成活率突破85%。通过补植乡土树种54万株、修复国省干道林带150公里、建成防火应急道路1095公里,构建起立体防护网络。同时,将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生态治理基准线,创新引入洪水、中水灌溉50万亩林区,实现“以水定绿、水绿协同”。

科技赋能让管护更精准。昌吉州依托林长制,健全资金保障、巡护管护等长效机制,州县乡村四级林草网格化管理经验在全疆推广。昌吉州还建成全疆首个地州级智慧林草平台,构建“天空地”监测体系,与科研机构共建荒漠生态研究平台,推动跨区域技术共享,形成“科学监测、精准治理”的现代化管护格局。

融合发力 生态民生双赢

昌吉州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十四五”期间实施中央及自治区林草项目630个、落实资金23亿元,州财政投入3.8亿元。系统谋划准噶尔盆地绿洲保护综合治理项目,创新“三年任务一次招标”,整合2025-2026年“三北”项目51.8万亩任务同步实施,州级财政专项配套5000万元,确保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前已完成89%。储备“三北”六期项目109个

同时,昌吉州坚持龙头引领、业态融合、生态富民,培育新疆尼雅、雪山果园等7家龙头企业,带动54家特色林果企业、41家合作社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全疆首个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平台作用,年均销售苗木2000余万株,带动全州苗木种植13.9万亩、占全疆一半。2024年“沙漠生态旅游”“森林游”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大力推广“防护林+经济林”复合模式,建设特色林果基地26万亩,带动2.2万农户年增收6000元,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48亿元。

昌吉州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离不开系统思维与久久为功的坚持。通过高位统筹压实责任,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工作格局;通过资源保障强化支撑,五年投入近1500万元用于林长制实施及智慧平台建设;通过创新驱动破解难题,以“林长+检察长”“第三方评估”等举措打通管护堵点;通过持续发力深耕细作,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