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工作进展
深入昌吉“天鹅小镇”,看“定居兴牧”如何铺就幸福路
发布日期: 2025-10-30 19:34:07 来源: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10月19日一大早,昌吉市阿什里乡天鹅小镇里,黑扎提·萨肯家的早餐店已飘出阵阵奶茶香。他和妻子里外忙碌,店里坐满了人,说说笑笑,热热闹闹。

“我以前是放牧的,现在不放了,家里的羊雇人照看。咱们这儿的人越来越多,我就开了这家店,卖包子、奶茶,一个月能挣1万多块钱呢!”在接受“重走林公路,弘扬援疆情”采访团记者采访时,黑扎提·萨肯笑呵呵地说,脸上流露出满足之情。

不光是他的店,天鹅小镇沿街的许多商铺也陆续开门营业。站在天鹅小镇门口,记者看到许多居民开车进出小区,孩子们背着书包跑向学校,处处都是安居乐业的景象。

10月19日,昌吉市阿什里乡天鹅小镇停车场、绿化带等设施一应俱全。记者常谊谊 摄

谁能想到,8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阿什里乡坐落在天山脚下,有2100多户、7600多名农牧民。随着“定居兴牧”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牧民告别“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搬进了定居点。到2017年,还有502户牧民住在偏远山区尚未定居,是昌吉市最后一批需要定居安置的牧民。

经过深入调研,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与昌吉市共同决定,在阿什里乡城镇中心区域建设牧民定居点。2017年10月,项目正式动工,总投资8164万元,按照标准化小区建设标准建起20栋住宅楼,共502套住房,每户都是两室一厅。援疆资金还为每户补贴2万元。牧民住上了楼房,依靠乡镇完善的各种社会资源,彻底解决了饮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从“住毡房”到“住楼房”,从“牧民”到“居民”,从“牧区”到“城镇小区”的三重转变。

10月19日,昌吉市阿什里乡的天鹅小镇。 记者常谊谊 摄

走进天鹅小镇,一幢幢米黄色的楼房整齐排列,组成好大一片居民小区。“这跟城里的小区一个样!”黑扎提·萨肯远远指着自己的楼房高兴地说,“我家只交了42500元,就住上了85平方米的大房子。楼房层高有5米多,我改成了复式,上下两层,一家人住得特别舒坦。”

小区绿化良好,配套有小广场、健身器材、凉亭等公共设施,又紧邻学校、医院和乡政府,居民生活十分便利。

“出门走5分钟就到学校,过条街就是卫生院,住在这儿既方便又舒心。”居民阿札提·奴尔汗对如今的生活赞不绝口。

既要牧民住得好,还要生活有保障。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积极协调阿什里乡党委和乡政府,为每户定居牧民按人口分配5亩土地,统一流转种植苜蓿。牧民库丽德尔坎·吐尔艾尔和丈夫流转土地后,一亩地有1000多元的收入。两口子还在外打工,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在一家工厂当厨师,一个月4000多元,老公在小区当保安,一个月3000多元,生活真的好多了。”她说。

此外,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还投资近400万元,在小区附近建成阿什里乡手工艺品基地,完善配套设施,鼓励牧民发挥特长,从事刺绣、骨雕、皮雕、乳制品销售等产业,实现自主创业,增加家庭收入。

加尼别克·赛力克和妻子在手工艺品基地购置了一间约200平方米的门店,专门教授少数民族乐器和舞蹈。“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援疆工作的支持。”他感慨道,“我父母住上了安稳的房子,我有了创业的地方,孩子读书还有援疆助学金。我们一家三代都感受到了福建援疆的温暖,真心感谢他们。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昌吉市阿什里乡副乡长杜彬彬介绍,目前天鹅小镇成立了社区,新建了一座文化活动中心,并且引进了物业公司。乡党委和政府通过扶贫帮困等举措,正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完善社区配套服务,用好文化活动中心,不断丰富牧民的文化生活,确保牧民定下来、稳得住、能发展。

记者常谊谊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