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工作进展
李俊山: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靠山”
发布日期: 2025-10-27 22:04:48 来源:奇台零距离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记者 谢甜 何志龙报道)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二十年间,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扶持始终与农民的躬身奋斗同频共振。

深秋的天山北麓,金色依旧。在奇台县江布拉克国家AAAAA级景区怪坡景点对面,半截沟镇江布拉克村小水山片区的千亩田野已归于宁静。村民李俊山的1300亩大麦收割完毕近两个月,丰收的余韵仍在他心头荡漾。“今年亩产突破400公斤,搁在20年前,这是我们山旱地农户做梦都不敢想的数字。”

麦子,李俊山每年都种,但今年脚下的这片土地与麦田,有了不一样的故事。

李俊山与汾酒集团合作试种的大麦。  通讯员 向莉摄

今年开春,经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奇台综合试验站牵线,李俊山与汾酒集团合作试种了1300亩地“汾酒大麦1号”。这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汾酒集团测试认定的专用制曲大麦,经与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在奇台示范推广。“企业还以每公斤2.8元的保底价订单收购,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底气。”

时光倒回20年。江布拉克村小水山片区这个小村庄藏在群山里,李俊山和村民们依山而居,守着为数不多的山旱地“靠天吃饭”。当时李俊山只敢种60多亩地,人工割麦、打场,忙到头一年收入不足万元。“因为当时还没有山旱地的小麦收割机,种多了收不掉。”

20年前,山上树少土壤松薄,加上靠天吃饭,并非年年风调雨顺,亩产总在200公斤左右徘徊。“那时候,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日子能过得去就行,对新品种、新技术也都是抱着观望的态度,不敢折腾。”

转机要从2000年开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奇台县在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荒漠实施退耕还林,打造南护天山、中建绿洲、北治沙漠的50万亩绿色生态屏障工程,县域天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逐步得到了有效治理,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明显提升,为雨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宝贵契机。

随着生态逐步好起来,江布拉克景区和周边的一些山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自驾、观光。2008年,李俊山瞅准机会在奇台南山阳洼滩开起了农家乐,“靠山吃山”的日子红火了好一阵。

可后来,周边农家乐越开越多,曾经茵茵草地渐渐失去绿意,水渠里的水也不再清澈,周边环境一点点被污染。李俊山坦言:“虽然挣到钱了,可看着这一天天变了样的环境,心里还真不是滋味。”

“我们总是说这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可都是想从这片土地上得到些什么,真正要为它付出的时候,又觉得难以取舍。思来想去,还是得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能只盯着眼前这点利益。”几番思想斗争后,最终,李俊山带头关停了农家乐,回到了小水山,重新种起了地。

可多年年下来,山旱地作物产量偏低的核心难题依然还在,这不禁让李俊山阵阵头疼。土壤“缺劲儿”怎么办?一直以来,李俊山和当地的农户多依赖“磷酸二铵+尿素”的传统组合施肥,因降雨不定只能一次性施肥。可尿素施入分解产生的气体会伤害种子或幼苗,农户只能加大播种量,每亩播到28至30公斤,但保苗率却很低,产量一直上不去。

8月底,大麦长势喜人,迎来收获期。  通讯员 向莉摄

今年,这一困境迎来新的转机。经过市场调研,奇台县供销社联合社找来适配性强的新肥料,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同步推进施肥技术从“凭老经验来”转向“科学精准化:先从底肥入手,农户犁地时将肥料撒施在地表,耙地时翻入土壤,实现全层均衡施肥;播种时又借种肥分离技术,在种子旁5至8公分处施入种肥,为幼苗扎根提供养分,打下稳产基础。

“一开始也是有顾虑的,老办法用惯了,心里也犹豫过,但不变就很难有起色。”这次不同以往,李俊山敢于尝试,把4000亩地全换成了抗旱、抗病、抗寒等抗逆性强的新肥料,恰逢雨水充沛,今年麦子长势喜人。

李俊山说:“不试不知道,一试好处还不少。一方面,这款肥料不伤种子、能直接撒施,不需要再盯着天气预报赶在雨前匆忙撒肥,随时撒入后,雨水会自然将养分带入土壤,既不怕挥发,也省去了赶工的麻烦。另一方面,对比过去用的尿素(氮肥46%)和二胺(磷肥46%),纯氮、纯磷用量直接减了一半,肥效却一点没差。价格上也比传统肥料低,不光省了肥钱,还能缓解土壤盐碱化、板结问题。”

“8月底,前期收割完的大麦运到山西后经过酒企化验,夸赞奇台大麦品质好,色泽和饱满度以及淀粉含量、酶活性等核心指标都达到了优质酿造的要求。”李俊山计划明年继续和汾酒合作,种植规模也会扩大。

奇台县半截沟镇江布拉克村小水山片区山旱地。  邓月龙摄

这20年里,李俊山一边种地,一边还试过不少营生,养过机械、跑过大车、搞过养殖,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他熟悉的土地。“我是农民,种地让我感到踏实,以后就一门心思把地种好。”

今年五十岁的李俊山,一直生活在这片被绿水青山环抱的地方。家里的房子三面倚山,推开门,满眼的绿意撞进眼里,还有往来穿梭的游人。他笑着感慨:“我们的根,就在这绿水青山里。这,才是我们最稳的‘靠山’。”

记者手记:

从当年“靠天吃饭”的彷徨,到如今“订单种植”的笃定,在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变的不只是200到400公斤的产量,还有李俊山对土地的敬畏与珍视。

而这变与不变之间,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李俊山的故事,既是“两山”理念指导下江布拉克村民生产生活的“缩影”,也是奇台县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绿色农业的生动写照。从“二牛抬杠”的传统耕作,到机械化作业普及、高标准农田连片,再到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奇台农民的思想观念正悄然转变:土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唯有把土地守护好,日子才能更有奔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正是“两山”理念最鲜活的模样:以长远眼光守护生态,让每一片绿水青山始终葆有生机;再以优质产业接住这份绿色馈赠,如此,绿水青山便成了群众幸福生活最坚实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