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罗丽 何龙 马翠 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富。当 “小、散、弱、空” 成为传统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桎梏,当 “集体增收难、群众致富慢” 成为乡村振兴的堵点,奇台县以党建为笔,以土地为纸,写下了破解难题的 “共富答卷”。
在奇台这片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土地上,党组织挺在前面,领办合作社成为 “主心骨”;资源聚在一起,土地规模经营激活 “新动能”;群众拧成一股绳,集体与个人的 “腰包” 一起鼓起来。从 “土地流转大户” 的各自为政,到 “集体经营土地” 的齐心协力,实践证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正是解锁强村富民的核心密码之一。记者走进田间地头、村民院落,记录集体富起来的智慧、腰包鼓起来的喜悦、乡村美起来的变迁,探寻党建引领下乡村全面振兴的“奇台路径”。
巧抓市场机遇 蛋鸡产业从无到有筑根基
走进西地镇西地村的科禽禾蛋鸡养殖厂,现代化养殖场景扑面而来:一排排鸡笼整齐排列,数万只蛋鸡精神抖擞,自动化传输带正将一枚枚新鲜鸡蛋不断地输送至分拣车间。作为西地村 “产业带动型” 合作社的核心阵地,这座蛋鸡厂不仅是村里的产业地标,更成为撬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重要支点,奏响了乡村振兴的 “奋进曲”。
“手头松活了,还得感谢合作社!” 在养殖厂拌料车间,61岁的刘秀芝正和老伴杜西发手脚麻利地翻拌饲料,谈及如今的生活,老人脸上满是笑意。她告诉记者,家里40亩土地流转后,老两口本想靠零散打工补贴家用,2024年1月,两人“幸运”地走进成为蛋鸡养殖厂工人,每月合计9000元的工资让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没有合作社就没有这个蛋鸡厂,我们哪来这么稳定的收入!”

在西地镇西地村的科禽禾蛋鸡养殖厂,工人们正忙着分拣鸡蛋。何龙摄
西地村的蛋鸡产业,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2020年昌吉州开展农产品数据统计时,我意外发现,作为养殖大县的奇台竟然没有鸡蛋库存,本地所需鸡蛋全靠从乌鲁木齐九鼎市场、石河子、五家渠调运。” 西地村党委书记李炬军回忆,曾经奇台本地市场鸡蛋调运困难的场景让他敏锐察觉到商机,“这是刚需农产品,市场缺口就是发展空间。” 从那时起,他便默默开启市场调研,为产业落地积累数据支撑。
2022年,西地镇鼓励各村探索 “产业带动型” 合作社发展模式,李炬军立刻将蛋鸡养殖的想法提上日程。可想法刚一抛出,便迎来村“两委”班子和村民的 “灵魂拷问”:资金从哪里来?禽类疫病如何防治?出现空棚空圈怎么办?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李炬军没有退缩,而是带着问题逐一破局。
创新联动模式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破难题
“要打消大家的顾虑,必须找对‘合伙人’、建强‘保障网’。” 李炬军介绍,村里首先邀请昌吉州本地企业泰昆集团参与村民代表大会和党组织会议,由企业专业团队讲解养鸡技术、饲料供应及管理模式;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生产技术,确保养殖流程科学规范;安排村党委副书记担任蛋鸡厂法定代表人,负责日常管理和制度监督,形成 “党组织决策、企业绘图、村民参与” 的联动机制,让党组织、班子成员、企业和村民紧紧捆绑在一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技术难题攻破了,资金问题又如何解决?“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 李炬军说,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政策红利,为产业发展注入 “强心剂”。村里上报的蛋鸡养殖项目成功获批72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再加上村合作社下属科瑞禾农业公司2020年至2021年种植积累的180万元资金,720万元启动资金顺利到位,蛋鸡养殖项目终于从 “蓝图” 变为 “实景”。

一排排鸡笼整齐排列,数万只蛋鸡精神抖擞,自动化传输带将一枚枚新鲜鸡蛋输送至分拣车间。何龙摄
鲜为人知的是,科瑞禾农业公司的成立,本身就是西地村 “破局增收” 的一次大胆尝试。2017年,李炬军从桥子村跨村任职西地村党委书记时,面对的是 “村民富、集体穷” 的尴尬局面——全村虽然有3万亩集体土地,村委会却负债89万元,堪称 “端着金碗要饭吃”。
“穷则思变!” 为盘活集体资产,2018年西地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将3442名村民变为股民;2019年又成立科瑞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陆续收回集体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是全县首创“土地开发型合作社” 模式之一。当年公司便实现收入124万元,不仅还清了债务,为村集体挖到 “第一桶金”,更为后续蛋鸡养殖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第一年1300亩地,到第二年3000亩地,再到第四年1.2万亩地,合作社让我们实实在在受益。” 村民魏万成算起“增收账”:村里有300多名村民在村属企业务工,土地流转有租金,打工还有工资,两份收入让日子过得更踏实。
闭环循环发展 产业链条延伸赋能促振兴
然而,村“两委”在合作社运营过程中发现,单纯的土地开发型经营抗风险能力弱、收入渠道单一。“要破解发展瓶颈,必须走产业带动、循环发展的路子。”村“两委”一班人达成共识。
2022年,西地村蛋鸡养殖一期项目投运,单栋鸡舍收益超出预期;2023年,二期项目再建两栋鸡舍,蛋鸡存栏量达10余万只。为实现 “变废为宝”,村里配套建成有机肥厂,将蛋鸡养殖产生的污粪加工成有机肥,一部分对外销售增收,一部分用于合作社农田种植,减少化肥使用成本。今年,西地村合作社投资70多万元引进颗粒肥加工设备,计划以 “实物分红” 的形式,将鸡蛋和有机肥分给村民,让大家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西地镇西地村的科禽禾蛋鸡养殖厂已成为村里的产业地标。何龙摄
更令人称道的是,西地村合作社还投资1000万元建成饲料加工厂,构建起 “蛋鸡养殖——粪污处理——有机化肥——有机种植——有机饲料——蛋鸡养殖” 的完整产业链闭环。蛋鸡产生的污粪变成有机肥,有机肥培育出有机饲料,有机饲料再供给蛋鸡,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实现了绿色循环,让产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如今,西地村合作社已培育出科禽禾农业公司、科禽禾蛋鸡养殖厂、物业公司、辣椒厂4家经济实体,产业版图不断扩大,村民获得感持续提升。“老百姓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李炬军介绍,一是就业保障,合作社下属企业每年提供长期工、短期工岗位2000余人次,解决村民就近就业问题;二是民生改善,村属宏业物业公司承担全村垃圾转运、绿化带养护、公共区域保洁等工作,村民无需掏一分钱;三是资产增值,2018年产权改革后,村民持有的股份 “含金量” 不断提升,村集体固定资产从9000多万元增至1.2亿元,每股价值从900元涨到1300元。
“以前垃圾各家倒各家,环境卫生差;现在合作社免费拉垃圾四、五年了,冬天主路还有扫雪机清理,居住环境比城里还舒心!”村民魏万成的感慨,道出了西地村的民生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西地村计划2030年前,建成鸡蛋深加工生产线,开展蛋清蛋液分离提取、淘汰蛋鸡分割包装等精细化加工。” 谈及未来,李炬军信心满满,产业链延伸后,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打响西地村农产品品牌,更能增强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企业平稳发展、村民收益不受损,让大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上一篇: 呼图壁县种牛场大葱...
下一篇: 泉子街镇:村美民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