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坐下喝个茶,我们慢慢说,楼上楼下这么多年的邻居了,不要因为这个事伤了和气……”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盖碗茶”特色调解室,人民调解员巧妙利用喝碗“盖碗茶”坐下“喧荒(西北方言:聊天)”方式,组织当事双方进行调解,一斟一饮、一言一语中,一起邻里间装修噪音纠纷被顺利化解。
在昌吉州,很多群众的一天是从一碗盛有大叶青茶、红枣、玫瑰花、果干、冰糖等食材,热气腾腾、香气喷喷的盖碗茶开始的。遇上亲朋好友来访做客或者邻里走动,主人家也多会泡上盖碗茶来待客、说事。昌吉州司法局和昌吉市司法局因地制宜,将本地独具特色的盖碗茶文化引入调解工作中,并结合“以和为贵、息诉止讼”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形成“一茶一法一疏导+”的“盖碗茶调解法”,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贡献“昌吉经验”。
昌吉市村民马小龙(化名)至今仍然记得一次特殊的调解经历。去年,马小龙在工地机械作业时,操作不慎导致左臂骨折,医治后多次与工地负责人商谈赔偿事宜未果,经人介绍找到“盖碗茶”调解室申请调解。
“当时,我们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碗盖碗茶,调解员先让我们一边喝茶一边把事儿理清楚,中间还给我们讲法律规定,本来我很急躁,慢慢的也不慌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划清楚了责任,我当天顺利拿到了3万多元的赔偿金,整个调解过程感觉特别舒心,是商量着解决问题,不是吵吵闹闹的。”马小龙回忆说。
昌吉州司法局副局长孙国杰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以茶为引,巧解心结,面对双方当事人,人民调解员们先是“一碗茶述纷”,在喝茶聊天中了解基本情况、甄别矛盾性质、稳定双方情绪,也在互相添茶倒水的过程中不断拉近大家的距离,为后面的调解打下基础。而后是“一部法明理”,梳理清楚事实后,调解员采取讲故事的方式,以身边人身边事和人民法院的判例“以案释法”,帮助当事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法律依据和办法。最后是“一点疏导加引导”,针对显在的纠纷争议焦点,耐心细心地逐一疏导化解“讲和”,努力做到调解不漏关键点,针对未能即时履行的调解协议,还要向当事人告知有关的执行权利,鼓励、倡导当事人协商一致,诚实守信,自觉主动履行调解协议,还可以通过司法确认、赋强公证程序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避免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权利保障不及时,做到调解服务不留盲点,竭力促成纠纷实质性化解,让当事人“红脸进来,笑脸出门”。
“‘盖碗茶调解法’是昌吉州基层特色调解室的人民调解员总结出的典型做法,推行以来得到了很多群众的好评,而且广大人民调解员在走访入户和群众喝茶聊天的过程中,往往能第一时间发现各类纠纷线索,因地制宜就地开展调解,发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昌吉州司法局副局长孙国杰说。
据介绍,今年以来,昌吉州坚持不断推深做实“盖碗茶调解法”,发动、鼓励优秀人民调解员在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小市场、居民区等地设立了100个个人特色调解室,就近为群众提供便捷的调解服务,用乡音乡情和一碗碗(杯)茶香调和邻里、家庭、物业等各类矛盾纠纷2千余件,占全州人民调解案件数量的近20%,已成为昌吉州人民调解工作的又一张“新名片”。
上一篇: 昌吉州:“人民调...
下一篇: 【以案释法】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