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治州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会议科教文卫类第2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5.30 来源:昌吉州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尊敬的杨可代表:

您提出的科教文卫类第23号《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和“旅游+”,全面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昌吉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大力推动“旅游兴疆”战略实施,我州入选自治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州,木垒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成功入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奇台县、呼图壁县等县市列入第二批创建名单,自治州申创国家级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正有序推进。经过持续的培育和打造,目前,州域内拥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59家,星级旅游饭店50家,S级滑雪场3个,旅行总社16家、分社51家,星级农家乐91家,旅游民宿736家,国家沙漠公园7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乡镇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6个,昌吉州乡村旅游示范村33个。此外,昌吉州现有州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6个,研学旅游示范点25个,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示范点11个,酒庄旅游示范点9个。江布拉克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排序全疆首位。建成“新疆礼物昌吉标准体验店”18家。打造旅游商品研发中心3家、旅游商品生产基地5家。全州旅游接待人次从2016年的1915万人次、295亿元收入到2019年接待游客达4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18亿元,攀至历年之最。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州接待游客4226.64万人次,同比增长37.4%;实现旅游收入230亿,同比增长29.67%。

一、昌吉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昌吉市以建设成为“新疆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新疆旅游集散地”为目标,完善管理体制、强化部门协调、促进要素优化、推动资源整合,用全新的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市场观,推进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全域旅游工作取得了较快进展。

一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综合效益日益增强。“十三五”期间,旅游品牌数量明显增多,新增3A级景区6家,三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农家乐3家,新增州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自治区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家,新增国家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1家,州级自驾车房车营地2家,州级酒庄旅游示范点4家,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州级旅游示范镇2家,州级旅游示范村7家。

二是全域旅游全面推进,旅游格局逐渐形成。先后编制完成了《昌吉市旅游总体规划》、《昌吉市乡村旅游控制性详细性规划》、《昌吉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等规划,为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推动旅游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7-2020)》及《昌吉市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推进昌吉市旅游业健康发展得到充分发挥;深入挖掘昌吉市旅游资源,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开发新项目,以“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全面提升旅游功能,先后实施了杜氏国际乡村文化旅游度假区、鸿都国际大饭店、芸农庄旅游度假村、红河谷漂流、努尔加滑雪场项目、昊泰酒店、乐活小镇、硫云花海景区等项目。

三是着力解决发展短板,“三难一不畅”有效缓解。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舒适度、满意度,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跨越,针对“三难一不畅”(停车难、如厕难、加油难、通信信号不畅)中如厕难和通讯不畅问题,强化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昌吉市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昌吉市完成旅游厕所新建改扩建152座,各景区实际情况协调铁塔公司新建和改建通信基站,进一步提升昌吉市旅游景区信号网络覆盖率。

四是文旅融合深度推进,品牌效应逐渐显现。近年来,以文旅融合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品牌效应逐渐显现。通过各方力量,积极拓展特色文旅活动,中国(昌吉)美食文化旅游节、“人在旅途爱尚昌吉”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我邀亲戚逛昌吉”、冰雪风情旅游节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通过传统媒体、网站及微信等多种宣传媒介,全方面宣传推介昌吉市旅游资源,积极与昌吉电视台合作、网易新疆、昌吉广播电台、昌吉州旅游推广中心等合作,大力宣传本土旅游文化,各类媒体宣传信息500余条,加强“昌吉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的创新和管理,累计推送信息1130期,努力提高影响力和关注度;举办三届“昌吉礼物”评选活动,评选出169家502种产品,2019年将三届评选的“昌吉礼物”进行重新筛选,精选出50种“昌吉礼物”,在游客聚集地进行集中展销,并推荐部分昌吉礼物参加全国旅游商品大赛和“新疆礼物”的评选,推动了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化、商业化、市场化,为适应市场发展、游客需求搭建平台。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昌吉市以优化现有的旅游格局,围绕“东享文化盛宴、西住乡村民宿、南寻西域劫国、北赏田园风情、中略文化古城”的资源特色构建“一心、一带、两廊、三区”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以塑卖点、丰业态、补短板、抓联动来促进旅游产品开发和业态升级,最终做大做强做精新疆国际旅游集散,打造具有影响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新疆旅游集散地,实现吃在昌吉、住在昌吉、服务在昌吉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昌吉市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推进昌吉市文旅事业全面繁荣和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推进“旅游兴疆”战略全面实施。

(一)完善旅游公共设施

1.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完善高等级公路网、两条旅游风景道建设,增加乌昌公路线,加快推进昌吉市南部山区环线路段建设以及交通拥堵路段扩容改造,优化乌昌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加快乌昌轻轨、景区停车场、沿途观景台、自驾车宿营地的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在有条件的服务区拓展信息查询、票务服务、特色产品售卖等功能,因地制宜提供多元化服务。健全两条旅游风景道公共交通配套服务,完善交通引导标识设置,在临近景区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服务设施以及国省干线公路的重要路口合理设置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完善热门景区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加强昌吉到地窝堡国际机场和高铁站的城市公交线路或客运班线运力投放。

2.完善旅游厕所的建设和管理。持续加强“厕所革命”、“多语种标识和解说服务”的建设,对昌吉市旅游道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城市休闲街区等重点区域旅游厕所点位进行规划,出台《昌吉市关于加快实施全域旅游工程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对新建成的AAA级、AA级、A级旅游厕所实行以奖代补进行补助,出台并对管好用好。

3.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继续建设提升景区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在商业街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等游客集聚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服务。

(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突出精细化和个性化旅游服务,实施“微笑新疆”质量服务提升行动,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培育企业服务品牌,打造“昌吉优质旅游服务”品牌。

1.积极引导旅游住宿标准化建设和服务。加快旅游住宿服务标准化建设,成立昌吉市酒店(宾馆、民宿)旅游协会,强化旅游住宿市场管理,加强对旅游住宿新业态的引导和管理。加强旅游住宿新业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完善乡村旅游服务标准,推动民宿行业标准全面实施,推动乡村民宿服务质量提档升级,突出特色。引导和规范城市民宿有序发展,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精品旅游饭店。进一步提高汽车露营地、汽车旅馆等住宿新业态的服务水平,举办旅游住宿业服务技能竞赛活动。

2.以标准化提升服务品牌。完善服务标准,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服务礼仪与服务流程,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制造规范专业热情主动的旅游服务形象。

3.以品牌化提高满意度。按照个性化需求,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名录,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平台,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主的国际旅游集散地评价,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4.推行旅游志愿服务。建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制定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提供文明劝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打造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三)加强旅游新业态的培育

1.围绕资源特色,打造一批高品质旅游新业态。依托新辉红色记忆博物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依托特变电工为龙头工业旅游、依托笑厨朗青畜牧农博园为依托研学旅游、依托杜氏、华兴、芸农庄为代表的亲子游,以努尔加滑雪场、龙山滑雪场开展冬季旅游,以百里丹霞为特色的地貌景观游,不断满足作为新疆旅游集散中心的游客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景点出游选择。加快对唐轮台城、清宁边城、灵香山景区的推进速度,重塑昌吉市历史辉煌,恢复文化底蕴,打造有特色有亮点,以点带面,依托州艺术剧院音乐剧《别失八里》,打造“别失八里”主题公园,开发文创产品与步行街融为一体。

2.支持发展旅游商品品牌设计、旅游商品制造企业。依托昌吉礼物的评选活动面向全国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征集创意,加大昌吉礼物进行营销,提升昌吉礼物伴手礼创意。开展昌吉礼物认证认定,对符合认证的商品,对其制造、销售环节进行补贴,并获准在新疆礼物旗舰店出售。

3.打造特色美食文化街区和特色商品街区。以昌吉小吃街为卖点,打造新疆特色美食城,引进各省市特色名小吃打造一个较大规模的“中华美食城”,突出集聚效应,挖掘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差异化发展。打造两个具有特色的商品街区,不断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提升旅游接待水平,营造更优质的消费环境。

(四)加快夜经济发展与扶持

1.强化政策引领,加快夜经济发展。将重点建设的长宁路亮化示范一条街纳入环境整治和亮化、绿化工程的年度重点,提高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水平,把“多彩丝路,绚丽昌吉”这一主题充分展现出来,将其打造成昌吉市的重要夜景。二是放宽相关摆卖管制,在符合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市政环卫等相关规定,不扰民、不影响交通秩序等前提下,对汇嘉星光夜市、昌吉小吃街夜市、乐活小镇夜市、花儿小镇灯光夜市新庄烧烤庄园昌吉高新区大学城商业街、海棠天街等部分路段的夜间经济街区配套进行规范充实。三是放宽每年6—10月的旅游节庆、大型商业活动的报批流程,充分释放夜间经济发展空间,极大促进旅游消费。四是提供相应的针对夜间经营的特殊扶植和鼓励政策。鼓励企业丰富具有健康向上、创新性、娱乐性、趣味性的业态种类,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五是编制相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引导社会车辆,参与连接夜游景区(点)、文化艺术场馆、购物中心、特色街区的夜间旅游路线和夜间旅游巴士,丰富夜游交通线路,促进夜间经济连片成网发展,扩大昌吉市夜游品牌吸引力。

2.强化挖掘文化资源,丰富夜间消费。制定对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相关鼓励政策,加大支持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旅游演艺产品,依托社会资本着重挖掘昌吉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资源,将多民族混居,民族餐饮、舞蹈、体育竞赛以及丝绸之路北道重镇所保留的榆树沟烽火台、宁边古城、清代粮仓等历史文化古迹资源,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

3.丰富夜间消费场所。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文创商店、小剧场、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

(五)构筑智慧化旅游平台

以昌吉州“一部手机游昌吉”为主,结合“爱昌吉”APP,创建旅游智能服务典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积极对接最新科技成果,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将昌吉市建成“以游客服务为核心的旅游智能服务典范”,实现便利服务、精准营销、精细管理。

1.加快1个“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组织建设昌吉市旅游大数据中心,包含电子政务系统、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监测系统和应急安全系统四大系统。涵盖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乡村和智慧旅行社,推进“旅游+互联网”建设。

2.推进“3大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依托携程、途牛、驴妈妈、同程等网站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整合旅游信息查询、景区电子门票购买、酒店预订、在线参团、自由行线路推荐、旅游投诉等功能,为自助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3.建立1套“旅游全过程体验”系统。以游客为价值导入端,充分考虑游客从网络和APP端接入的场景,进行深度的模拟游客旅游过程中各阶段的需求体验进行针对性的产品体验和入口设计,以保证智慧旅游能够有效接入游客,并被游客所认可和使用。

4.推进N个智慧旅游示范单位建设

1个智慧旅游示范城区:整个昌吉市城区,智慧旅游全覆盖,打造智慧城市试点区。

5个智慧旅游示范景区:杜氏旅游区、索尔巴斯陶、新疆农业博览园、昌吉小吃街、芸农庄。

N个智慧专项旅游点:分类型推进一批智慧旅游试点:智慧自驾旅游、智慧旅游街区,以及智慧乡村旅游试点等。

以上答复请您审议,如有不妥之处,我们将继续与您及相关部门衔接。

                                    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2年5月23日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人大建议
对自治州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会议科教文卫类第2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2-05-30 19:43:26 来源:昌吉州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尊敬的杨可代表:

您提出的科教文卫类第23号《大力实施旅游兴疆战略,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和“旅游+”,全面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昌吉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大力推动“旅游兴疆”战略实施,我州入选自治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州,木垒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成功入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奇台县、呼图壁县等县市列入第二批创建名单,自治州申创国家级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正有序推进。经过持续的培育和打造,目前,州域内拥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59家,星级旅游饭店50家,S级滑雪场3个,旅行总社16家、分社51家,星级农家乐91家,旅游民宿736家,国家沙漠公园7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乡镇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6个,昌吉州乡村旅游示范村33个。此外,昌吉州现有州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6个,研学旅游示范点25个,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示范点11个,酒庄旅游示范点9个。江布拉克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排序全疆首位。建成“新疆礼物昌吉标准体验店”18家。打造旅游商品研发中心3家、旅游商品生产基地5家。全州旅游接待人次从2016年的1915万人次、295亿元收入到2019年接待游客达4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18亿元,攀至历年之最。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州接待游客4226.64万人次,同比增长37.4%;实现旅游收入230亿,同比增长29.67%。

一、昌吉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昌吉市以建设成为“新疆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新疆旅游集散地”为目标,完善管理体制、强化部门协调、促进要素优化、推动资源整合,用全新的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市场观,推进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全域旅游工作取得了较快进展。

一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综合效益日益增强。“十三五”期间,旅游品牌数量明显增多,新增3A级景区6家,三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农家乐3家,新增州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自治区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家,新增国家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1家,州级自驾车房车营地2家,州级酒庄旅游示范点4家,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州级旅游示范镇2家,州级旅游示范村7家。

二是全域旅游全面推进,旅游格局逐渐形成。先后编制完成了《昌吉市旅游总体规划》、《昌吉市乡村旅游控制性详细性规划》、《昌吉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等规划,为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推动旅游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7-2020)》及《昌吉市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推进昌吉市旅游业健康发展得到充分发挥;深入挖掘昌吉市旅游资源,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开发新项目,以“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全面提升旅游功能,先后实施了杜氏国际乡村文化旅游度假区、鸿都国际大饭店、芸农庄旅游度假村、红河谷漂流、努尔加滑雪场项目、昊泰酒店、乐活小镇、硫云花海景区等项目。

三是着力解决发展短板,“三难一不畅”有效缓解。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舒适度、满意度,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跨越,针对“三难一不畅”(停车难、如厕难、加油难、通信信号不畅)中如厕难和通讯不畅问题,强化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昌吉市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昌吉市完成旅游厕所新建改扩建152座,各景区实际情况协调铁塔公司新建和改建通信基站,进一步提升昌吉市旅游景区信号网络覆盖率。

四是文旅融合深度推进,品牌效应逐渐显现。近年来,以文旅融合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品牌效应逐渐显现。通过各方力量,积极拓展特色文旅活动,中国(昌吉)美食文化旅游节、“人在旅途爱尚昌吉”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我邀亲戚逛昌吉”、冰雪风情旅游节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通过传统媒体、网站及微信等多种宣传媒介,全方面宣传推介昌吉市旅游资源,积极与昌吉电视台合作、网易新疆、昌吉广播电台、昌吉州旅游推广中心等合作,大力宣传本土旅游文化,各类媒体宣传信息500余条,加强“昌吉旅游”微信公众平台的创新和管理,累计推送信息1130期,努力提高影响力和关注度;举办三届“昌吉礼物”评选活动,评选出169家502种产品,2019年将三届评选的“昌吉礼物”进行重新筛选,精选出50种“昌吉礼物”,在游客聚集地进行集中展销,并推荐部分昌吉礼物参加全国旅游商品大赛和“新疆礼物”的评选,推动了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化、商业化、市场化,为适应市场发展、游客需求搭建平台。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昌吉市以优化现有的旅游格局,围绕“东享文化盛宴、西住乡村民宿、南寻西域劫国、北赏田园风情、中略文化古城”的资源特色构建“一心、一带、两廊、三区”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以塑卖点、丰业态、补短板、抓联动来促进旅游产品开发和业态升级,最终做大做强做精新疆国际旅游集散,打造具有影响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新疆旅游集散地,实现吃在昌吉、住在昌吉、服务在昌吉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昌吉市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推进昌吉市文旅事业全面繁荣和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推进“旅游兴疆”战略全面实施。

(一)完善旅游公共设施

1.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完善高等级公路网、两条旅游风景道建设,增加乌昌公路线,加快推进昌吉市南部山区环线路段建设以及交通拥堵路段扩容改造,优化乌昌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加快乌昌轻轨、景区停车场、沿途观景台、自驾车宿营地的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在有条件的服务区拓展信息查询、票务服务、特色产品售卖等功能,因地制宜提供多元化服务。健全两条旅游风景道公共交通配套服务,完善交通引导标识设置,在临近景区的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服务设施以及国省干线公路的重要路口合理设置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完善热门景区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加强昌吉到地窝堡国际机场和高铁站的城市公交线路或客运班线运力投放。

2.完善旅游厕所的建设和管理。持续加强“厕所革命”、“多语种标识和解说服务”的建设,对昌吉市旅游道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城市休闲街区等重点区域旅游厕所点位进行规划,出台《昌吉市关于加快实施全域旅游工程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对新建成的AAA级、AA级、A级旅游厕所实行以奖代补进行补助,出台并对管好用好。

3.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继续建设提升景区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在商业街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等游客集聚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服务。

(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突出精细化和个性化旅游服务,实施“微笑新疆”质量服务提升行动,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培育企业服务品牌,打造“昌吉优质旅游服务”品牌。

1.积极引导旅游住宿标准化建设和服务。加快旅游住宿服务标准化建设,成立昌吉市酒店(宾馆、民宿)旅游协会,强化旅游住宿市场管理,加强对旅游住宿新业态的引导和管理。加强旅游住宿新业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完善乡村旅游服务标准,推动民宿行业标准全面实施,推动乡村民宿服务质量提档升级,突出特色。引导和规范城市民宿有序发展,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主题旅游饭店、精品旅游饭店。进一步提高汽车露营地、汽车旅馆等住宿新业态的服务水平,举办旅游住宿业服务技能竞赛活动。

2.以标准化提升服务品牌。完善服务标准,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服务礼仪与服务流程,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制造规范专业热情主动的旅游服务形象。

3.以品牌化提高满意度。按照个性化需求,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名录,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平台,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主的国际旅游集散地评价,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4.推行旅游志愿服务。建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制定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提供文明劝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打造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三)加强旅游新业态的培育

1.围绕资源特色,打造一批高品质旅游新业态。依托新辉红色记忆博物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依托特变电工为龙头工业旅游、依托笑厨朗青畜牧农博园为依托研学旅游、依托杜氏、华兴、芸农庄为代表的亲子游,以努尔加滑雪场、龙山滑雪场开展冬季旅游,以百里丹霞为特色的地貌景观游,不断满足作为新疆旅游集散中心的游客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景点出游选择。加快对唐轮台城、清宁边城、灵香山景区的推进速度,重塑昌吉市历史辉煌,恢复文化底蕴,打造有特色有亮点,以点带面,依托州艺术剧院音乐剧《别失八里》,打造“别失八里”主题公园,开发文创产品与步行街融为一体。

2.支持发展旅游商品品牌设计、旅游商品制造企业。依托昌吉礼物的评选活动面向全国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征集创意,加大昌吉礼物进行营销,提升昌吉礼物伴手礼创意。开展昌吉礼物认证认定,对符合认证的商品,对其制造、销售环节进行补贴,并获准在新疆礼物旗舰店出售。

3.打造特色美食文化街区和特色商品街区。以昌吉小吃街为卖点,打造新疆特色美食城,引进各省市特色名小吃打造一个较大规模的“中华美食城”,突出集聚效应,挖掘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差异化发展。打造两个具有特色的商品街区,不断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提升旅游接待水平,营造更优质的消费环境。

(四)加快夜经济发展与扶持

1.强化政策引领,加快夜经济发展。将重点建设的长宁路亮化示范一条街纳入环境整治和亮化、绿化工程的年度重点,提高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水平,把“多彩丝路,绚丽昌吉”这一主题充分展现出来,将其打造成昌吉市的重要夜景。二是放宽相关摆卖管制,在符合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市政环卫等相关规定,不扰民、不影响交通秩序等前提下,对汇嘉星光夜市、昌吉小吃街夜市、乐活小镇夜市、花儿小镇灯光夜市新庄烧烤庄园昌吉高新区大学城商业街、海棠天街等部分路段的夜间经济街区配套进行规范充实。三是放宽每年6—10月的旅游节庆、大型商业活动的报批流程,充分释放夜间经济发展空间,极大促进旅游消费。四是提供相应的针对夜间经营的特殊扶植和鼓励政策。鼓励企业丰富具有健康向上、创新性、娱乐性、趣味性的业态种类,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五是编制相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引导社会车辆,参与连接夜游景区(点)、文化艺术场馆、购物中心、特色街区的夜间旅游路线和夜间旅游巴士,丰富夜游交通线路,促进夜间经济连片成网发展,扩大昌吉市夜游品牌吸引力。

2.强化挖掘文化资源,丰富夜间消费。制定对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相关鼓励政策,加大支持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旅游演艺产品,依托社会资本着重挖掘昌吉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资源,将多民族混居,民族餐饮、舞蹈、体育竞赛以及丝绸之路北道重镇所保留的榆树沟烽火台、宁边古城、清代粮仓等历史文化古迹资源,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

3.丰富夜间消费场所。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文创商店、小剧场、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

(五)构筑智慧化旅游平台

以昌吉州“一部手机游昌吉”为主,结合“爱昌吉”APP,创建旅游智能服务典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积极对接最新科技成果,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将昌吉市建成“以游客服务为核心的旅游智能服务典范”,实现便利服务、精准营销、精细管理。

1.加快1个“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组织建设昌吉市旅游大数据中心,包含电子政务系统、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监测系统和应急安全系统四大系统。涵盖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乡村和智慧旅行社,推进“旅游+互联网”建设。

2.推进“3大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依托携程、途牛、驴妈妈、同程等网站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整合旅游信息查询、景区电子门票购买、酒店预订、在线参团、自由行线路推荐、旅游投诉等功能,为自助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3.建立1套“旅游全过程体验”系统。以游客为价值导入端,充分考虑游客从网络和APP端接入的场景,进行深度的模拟游客旅游过程中各阶段的需求体验进行针对性的产品体验和入口设计,以保证智慧旅游能够有效接入游客,并被游客所认可和使用。

4.推进N个智慧旅游示范单位建设

1个智慧旅游示范城区:整个昌吉市城区,智慧旅游全覆盖,打造智慧城市试点区。

5个智慧旅游示范景区:杜氏旅游区、索尔巴斯陶、新疆农业博览园、昌吉小吃街、芸农庄。

N个智慧专项旅游点:分类型推进一批智慧旅游试点:智慧自驾旅游、智慧旅游街区,以及智慧乡村旅游试点等。

以上答复请您审议,如有不妥之处,我们将继续与您及相关部门衔接。

                                    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2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