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创新“人社+N”模式 “一培双证”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5.08.22 来源:新疆人社 浏览次数:

技能等级水平评价与行业部门资格准入双轨并行,导致“有证难上岗”。为破解这一就业壁垒,昌吉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胆创新、主动作为,推出“人社+N”协同机制与“一培双证”培训模式,让劳动者“一次培训、同步考取、双证在手、上岗无忧”,蹚出了一条资源整合、降本增效、精准适配的职业技能培训新路。

破题:证书壁垒成就业“拦路虎”

作为新疆产业转型的前沿,昌吉州对煤炭、制造、农业等领域技术岗位的需求旺盛,企业普遍要求“持证上岗”。然而,人社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往往不被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准入类证书所替代。电工、叉车司机、保安员等工种劳动者,常因缺乏后者而被拒之门外。更令人无奈的是,考取准入证书需劳动者自费数百至上千元,增加了负担,打击了参训积极性。“政府补贴培训帮助就业,证书却不被认可,大家的积极性都没了。”奇台县吉布库镇二马场村劳务合作社负责人阿布列力·热斯坎的感慨道出了普遍困境。

解题:跨部门协同打造“一培双证”新模式

面对痛点,昌吉州人社局以“技能照亮前程”行动为契机,牵头打出组合拳:

人社+N”强协同,打破行政壁垒:

由州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多次召开跨部门联席协调会,整合人社、应急管理、市场监管、住建、农业农村等N个职能部门资源。

核心目标:打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行业准入类证书之间的“互认通道”。

一培双证融课程,再造培训流程:

课程融合:指导筛选出的15家优质培训机构,将人社体系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行业部门的准入标准“打包”设计。课程设置调整为理论40%(通用知识+行业法规)、实操60%(技能操作+安全规范)。例如,叉车培训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和应急处置内容;电工培训嵌入低压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考核要点。

考核同步:培训结束后,由人社部门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相关行业部门同步组织准入证书考核。学员只需“一次报名、一套材料、一次培训考核”,即可同时获取双证(或多证),培训时间成本降低60%。

需求导向提效能,精准对接岗位:

紧密围绕区、州重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培训模式。

确保培训内容紧贴企业实际岗位要求,提升学员“即战力”和人岗适配度。

成效:省时省钱更增收,就业生态焕新颜

昌吉州“人社+N”与“一培双证”模式的创新实践,成效立竿见影:

规模与覆盖: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一培双证”培训2868人次,覆盖电工、叉车司机等重点紧缺工种。

认证与就业:双证获取率达45.5%。如叶宏良等300余名学员在“春风行动”招聘会上凭借“双证”优势,实现快速、高质量就业。

成本大降:为劳动者直接节约培训考证费用150余万元。劳动者无需再为考取行业准入证书而额外付费。

收入提升:吉木萨尔县学员邓玉昌通过免费“一培双证”培训,获得电工双证后入职新疆宜化矿业,月薪从5000元跃升至10000元,实现了“不花钱考证,收入翻一番”。

企业满意:阜康市某塑料制品厂负责人反馈,招聘持有“双证”的电工后,员工上岗即能独立操作,试用期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人力成本降低约20%。

重点群体受益:吉木萨尔县大有镇脱贫户张建军通过该模式成为叉车司机,家庭年收入突破10万元,成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示范效应凸显:该模式获自治区人社厅认可,已在全州各县市(园区)推广实施,成为破解就业证书壁垒的“昌吉样板”。


启示:协同破壁,精准赋能

昌吉州的实践为深化职业技能培训改革、优化就业服务提供了宝贵经验:

部门协同是关键:“证书壁垒”本质是行政壁垒,必须由政府高位推动,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标准共通、资源共享、流程共简。“人社+N”模式是破壁利器。

需求导向是核心:培训必须紧扣企业真实需求和劳动者就业痛点,从“政府配餐”转向“企业点单、劳动者选餐”,杜绝形式主义。“一培双证”精准对接岗位要求。

降低成本是保障:用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补贴政策,切实降低劳动者考证负担,是提高参训积极性、确保培训可持续的生命线。

昌吉州“人社+N”与“一培双证”的创新实践,有效拆除了横亘在技能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证书壁垒”,实现了“培训-认证-就业”的高效闭环。这不仅大幅降低了劳动者就业成本、提升了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输送了“持证即上岗”的适配人才,更优化了区域就业生态,为全区乃至全国破解类似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昌吉方案”。




下一篇: 没有了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昌吉州:创新“人社+N”模式 “一培双证”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发布日期: 2025-08-22 10:30:09 来源:新疆人社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技能等级水平评价与行业部门资格准入双轨并行,导致“有证难上岗”。为破解这一就业壁垒,昌吉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胆创新、主动作为,推出“人社+N”协同机制与“一培双证”培训模式,让劳动者“一次培训、同步考取、双证在手、上岗无忧”,蹚出了一条资源整合、降本增效、精准适配的职业技能培训新路。

破题:证书壁垒成就业“拦路虎”

作为新疆产业转型的前沿,昌吉州对煤炭、制造、农业等领域技术岗位的需求旺盛,企业普遍要求“持证上岗”。然而,人社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往往不被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准入类证书所替代。电工、叉车司机、保安员等工种劳动者,常因缺乏后者而被拒之门外。更令人无奈的是,考取准入证书需劳动者自费数百至上千元,增加了负担,打击了参训积极性。“政府补贴培训帮助就业,证书却不被认可,大家的积极性都没了。”奇台县吉布库镇二马场村劳务合作社负责人阿布列力·热斯坎的感慨道出了普遍困境。

解题:跨部门协同打造“一培双证”新模式

面对痛点,昌吉州人社局以“技能照亮前程”行动为契机,牵头打出组合拳:

人社+N”强协同,打破行政壁垒:

由州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多次召开跨部门联席协调会,整合人社、应急管理、市场监管、住建、农业农村等N个职能部门资源。

核心目标:打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行业准入类证书之间的“互认通道”。

一培双证融课程,再造培训流程:

课程融合:指导筛选出的15家优质培训机构,将人社体系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行业部门的准入标准“打包”设计。课程设置调整为理论40%(通用知识+行业法规)、实操60%(技能操作+安全规范)。例如,叉车培训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和应急处置内容;电工培训嵌入低压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考核要点。

考核同步:培训结束后,由人社部门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相关行业部门同步组织准入证书考核。学员只需“一次报名、一套材料、一次培训考核”,即可同时获取双证(或多证),培训时间成本降低60%。

需求导向提效能,精准对接岗位:

紧密围绕区、州重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培训模式。

确保培训内容紧贴企业实际岗位要求,提升学员“即战力”和人岗适配度。

成效:省时省钱更增收,就业生态焕新颜

昌吉州“人社+N”与“一培双证”模式的创新实践,成效立竿见影:

规模与覆盖: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一培双证”培训2868人次,覆盖电工、叉车司机等重点紧缺工种。

认证与就业:双证获取率达45.5%。如叶宏良等300余名学员在“春风行动”招聘会上凭借“双证”优势,实现快速、高质量就业。

成本大降:为劳动者直接节约培训考证费用150余万元。劳动者无需再为考取行业准入证书而额外付费。

收入提升:吉木萨尔县学员邓玉昌通过免费“一培双证”培训,获得电工双证后入职新疆宜化矿业,月薪从5000元跃升至10000元,实现了“不花钱考证,收入翻一番”。

企业满意:阜康市某塑料制品厂负责人反馈,招聘持有“双证”的电工后,员工上岗即能独立操作,试用期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人力成本降低约20%。

重点群体受益:吉木萨尔县大有镇脱贫户张建军通过该模式成为叉车司机,家庭年收入突破10万元,成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示范效应凸显:该模式获自治区人社厅认可,已在全州各县市(园区)推广实施,成为破解就业证书壁垒的“昌吉样板”。


启示:协同破壁,精准赋能

昌吉州的实践为深化职业技能培训改革、优化就业服务提供了宝贵经验:

部门协同是关键:“证书壁垒”本质是行政壁垒,必须由政府高位推动,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标准共通、资源共享、流程共简。“人社+N”模式是破壁利器。

需求导向是核心:培训必须紧扣企业真实需求和劳动者就业痛点,从“政府配餐”转向“企业点单、劳动者选餐”,杜绝形式主义。“一培双证”精准对接岗位要求。

降低成本是保障:用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补贴政策,切实降低劳动者考证负担,是提高参训积极性、确保培训可持续的生命线。

昌吉州“人社+N”与“一培双证”的创新实践,有效拆除了横亘在技能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证书壁垒”,实现了“培训-认证-就业”的高效闭环。这不仅大幅降低了劳动者就业成本、提升了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输送了“持证即上岗”的适配人才,更优化了区域就业生态,为全区乃至全国破解类似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昌吉方案”。




上一篇: 西北唯一!昌吉州融...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