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通讯员 毛咏)清晨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枝,抹红了博格达书院的飞檐和斗拱,让这座仿古建筑的轮廓一下子清晰起来。
博格达书院。毛咏 摄
书院深藏于阜康市区东郊浓荫蔽日的瑶池园内,孙国富一大早就来到书院打扫卫生。这是2021年6月25日,今天下午,他将在博格达书院举办《这里是阜康》大型主题摄影展,这是他历时3年走遍阜康大地创作拍摄、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重的文化礼物。
2017年3月,阜康市委宣传部驻阜新街道文化路社区访惠聚工作队队长、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孙国富结束了为期两年的访惠聚工作。阜康市文联成立十多年,有作家、美术家、书法家等8个协会和三百多名会员,却没有一个学习、创作和交流的阵地,这件事始终让孙国富无法释怀。
一天傍晚,孙国富来到市区东郊的森林公园瑶池园散步,看到园中有一座名叫“白杨驿站”的仿古建筑闲置在那里,他的心中立即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将这座建筑改为一座书院,让文学艺术爱好者在这里学习、创作和交流,该有多好啊!
于是,他连夜给市委写了一份报告,并于第二天早晨将报告送到市委书记的手中。两天后,市委书记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瑶池园现场办公,决定将白杨驿站划归阜康市文联并改建为“博格达书院”,拨付专款购置桌椅、电脑等学习、创作用具。从那一天开始,孙国富全身心投入到书院的建设和组织各协会开展学习、创作和交流活动。
博格达书院总面积2150平方米,文联各协会和市里一些单位经常在这里开展活动,仅保洁、绿化等日常工作至少需要3至5人才能完成。因为缺乏经费,没钱聘用工作人员,孙国富承担起书院所有的工作和劳动。他用借来的手推车把书院大厅花圃里的建筑垃圾挖出来拉出去,再到附近农田里拉来好土,在大厅花圃栽种了竹子和各种花卉,起早贪黑给竹子和花卉松土、施肥、喷水。有着29年党龄的孙国富用双手和汗水在这个边疆小城营造出一个具有江南园林文化意境的书院,为人们创造优雅、舒心的学习环境。
2018年8月3日,已离休的阜康市第一任市委书记张国梁来到博格达书院,当他听说这么大的一座书院只有孙国富一个人在打理、维护和组织开展活动,他感慨地说:“你一个人撑起了阜康文化的一片天啊!”
孙国富的心中有这样一个想法:一定要让博格达书院书声琅琅、翰墨飘香。2017年6月,孙国富打破市文联现有的协会建制,以阜康市一个民间诵读爱好者群体为基础,成立了阜康市朗诵艺术协会,全市行政企事业单位、学校、乡村社区的120多名诵读爱好者加入协会。协会每周末在书院开展诵读活动,阜康人民广播电台两位退休的国家一级播音员成为协会的负责人,并坚持为大家进行诵读指导。协会建立了朗诵爱好者微信群,吸引800余名朗诵爱好者参加。这是新疆第一个朗诵艺术协会,他们走进乡村、社区、学校朗诵中外文学经典,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引领了阜康的全民阅读活动。现已举办朗诵和培训活动100多场次,还应邀到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等地参加大型文艺晚会的朗诵,成为阜康市文联最活跃的一个协会。
作为市政协委员和市文联负责人,孙国富在市政协会议上发言,要用中华优秀文化润泽阜康大地,提出了“培根行动”和“铸魂计划”。他在博格达书院设立了书法、美术、音乐、摄影等人才工作室,每年培养一批中高级水平的文艺人才和骨干。充分利用乡镇、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设施资源,组织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书法、美术、摄影等文艺人才到乡村社区收徒传艺,让每个乡村都有本土文艺人才。他先后多次组织书法家协会骨干会员到滋泥泉子镇街北村、城关镇头工中心村和多个社区开展书法培训和指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基层。
早在公元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阜康就设立了一所 “博山书院”。博山书院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是它的文化基因和精髓却一直流淌在阜康人的血脉中。
252年后的今天,博格达书院向人们开启了清雅的文学艺术之门,使其成为阜康一座新的文化地标。
在孙国富的辛勤劳作和精心策划组织下,博格达书院的环境越来越美,经典诵读、诗歌音乐会、书法摄影展览等各类活动精彩纷呈。全市很多单位和昌吉州、自治区有关部门都把各类文学艺术活动放到博格达书院举办。孙国富说:“文化家园和土地、村庄一样,得有人去耕耘、播种和培养,否则,再好的土地和村庄也会荒芜、消失。为了这个家园的生长和绽放,我愿意做一粒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