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为期3天的第104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启幕。当天,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推广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旨在共商葡萄酒产业发展大计,为新疆昌吉州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素有中国食品行业“晴雨表”之称的糖酒商品交易会,自1955年至今已举办66年。
发布会资料显示,计划到2025年,天山北麓产区酿酒葡萄面积达到30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17.5万吨,精品特色葡萄酒庄达到150家,葡萄酒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50亿元。
昌吉州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是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素有“门牌要冲、黄金通衢”之美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西域葡萄酒的美名在历史上就远播四方。
昌吉州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是世界公认的天堂级“黄金产地”,先后获得全国首家“酿酒葡萄认证小产区”“世界美酒特色产区”“中国葡萄酒之都”等殊荣,有“东方葡萄酒活化石”之称,独特的慕萨莱思酿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显示,天山北麓产区拥有百余公里葡萄酒产业带。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11.6万亩,葡萄酒产能达到34.9万吨,占全疆的70%;葡萄酒企业达到38家,占全疆的40%;年实际生产葡萄酒7.5万吨,占全疆的35%;每年向疆内外供应葡萄原酒5.2万吨,是全国最大的葡萄原酒供应基地之一。
近年来,天山北麓葡萄酒产区培育了中信国安、印象戈壁、唐庭霞露等40余个葡萄酒品牌,有68个产品在国内外葡萄酒大赛中斩获300余项大奖,尼雅、西域沙地等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值得关注的是,天山北麓产区作为全疆规划发展的四大葡萄酒主产区之一,昌吉州已将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作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
昌吉州正以更为开放的方式提升葡萄酒产业水平,塑造区域品牌,壮大整体实力。早在2018年,昌吉州就成立了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联盟,在全疆推出首个“抱团式”发展新模式,实现了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实体化运营。
目前,昌吉州正在构建葡萄酒产业发展新格局,根据《新疆·昌吉州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打造“一带、双轮、三区、多点”发展格局,推动葡萄酒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同时,做大做强原酒供应基地建设,计划到2025年,用于生产蒸馏酒的鲜食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年产葡萄酒20万吨,瓶装酒比例由目前的13%增长到40%以上,建成国内最大的原酒、品牌瓶装酒和蒸馏酒供应基地。
与此同时,昌吉州成立葡萄酒产业工作专班,安排专项资金,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正在申报“天山北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让天山北麓葡萄酒的甘美醇香芬芳海内外。同时,与一二三产优势叠加,到2025年,种植加工环节吸纳3万人就业,带动1.15万户、近5万果农人均年综合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酒庄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带动文化推广、餐饮娱乐、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150亿元以上。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