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底色 绿染美丽庭州——“十三五”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时间:2020.11.18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茜 通讯员 王芮)

庭州,美在那湛蓝纯净的“昌吉蓝”,美在那滔滔碧水的“河湖清”,美在那绿意盎然的“山川秀”。

从砂坑遍布到绿意层叠,昌吉市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见证了庭州大地绿色崛起的身姿。

从人进湖退到退耕退牧退塘还湿,一进一退之间,是玛纳斯县GDP给生态“让路”的生动实践。

“十三五”期间,我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绘就绿色生态城市、秀美宜居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生态宜居 且看“绿肥黄瘦”

全长114公里的西部南山伴行公路,一头连接昌吉市头屯河东岸,一头连接玛纳斯县塔西河G312线,一条公路串起昌吉南山十几个景点。

走进西部南山伴行公路起点,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波斯菊随风摇曳。这里是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现场,该工程是昌吉市“一城两园三河一链”规划布局中的重点项目,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和百姓幸福指数的民生项目,总投资38.17亿元。

头屯河沿岸全线原河床砂场遗留砂坑通过处理回填,清理多年沉积垃圾,两岸企业全部搬迁,河床生态得到有效恢复;通过溪流湿地、自然叠水、疏林草坪、人工湖面等自然生态改造以及滨河园路、滨水广场、亲水栈桥等建设,达到修复生态、活力生态的目的。

湿润的云朵,从远方款款飘来,一架彩虹在绿色丛林中画出一道天际线。奇台县碧流河镇洞子沟村村民张耿民,没有想到村外那片河滩石头地,还能呈现如此美丽的画面。

2016年,张耿民将自家400多亩河滩地全部退耕还林,种上了果树等经济林,还养鸡养鱼开起了度假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经过20年的努力,奇台县在南部沙漠建成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5公里、面积4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8.46%提高到现在的9.2%。

“十三五”期间,我州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99.92万亩。在北部荒漠区完成封沙育林48万亩,防沙造林66.21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75.24万亩。

蓝天碧水净土 绘就生态底色

这几天,位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100千伏特昌吉换流站,检修人员正忙着进行设备检修工作。

新疆昌吉-安徽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实施“疆电外送”的第二条特高压输电工程,也是目前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该工程全长3324千米,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六省区。自2019年9月26日全面投产运行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这一电力大动脉累计向我国东中部省市送电约500亿千瓦时,减少燃煤运输2521万吨,减排烟尘2万吨、二氧化硫12.5万吨、氮氧化物13.2万吨。

“十三五”期间,我州在全疆率先建成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布设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站点3个、区控站点7个、微站228个,88家重点排污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备496套,构建起立体化管控体系。

清晨,一声鸟鸣,唤醒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这片广阔水域。很快,成千上万的鸟儿醒来,扇动着翅膀,在水面盘旋。

近年来,玛纳斯县通过退耕还湿、退牧还湿、退塘还湿等保护措施,湿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为候鸟栖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2018年起,玛纳斯县每年对湿地进行生态补水。今年初至今,已实施生态补水3000万立方米。

一泓泓碧水、一道道清流,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源。

我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9月28日,在奇台县古城乡果园村田地里,两台拖拉机牵引着新型残膜回收机来回穿梭作业。今年,奇台县加大净土保卫战力度,每亩补贴7元用于回收残膜。成立残膜机械回收合作社,新购机械每台补贴4000元到1.8万元不等,补贴额度达到50%。

“奇台县耕地面积178万亩,其中使用地膜种植面积31.72万亩。目前,全县已回收农田残膜7万多亩,力争使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奇台县农业农村局能源站副站长王雳介绍说。

“十三五”期间,我州加强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基本农田土壤未发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达到清洁等级,环境风险总体可控。

生态富民 打造好“钱景”

有绿水青山打底,生态富民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一幅新“渔舟唱晚”徐徐展开。

10月16日下午,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新疆海威渔业有限公司室内养殖场,不少钓鱼爱好者正挥杆垂钓。“从过去单一的夏季垂钓,到现在全年都可以垂钓,通过垂钓比赛和鱼宴来带动全村旅游发展。”十三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楚保金说。

“共护诗画万丈湖,同筑百年小康梦”,环境保护的好就是最大的财富,乡村经济发展的好就是最好的助力。

深秋时节,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苗木种植基地姹紫嫣红,从橡树、皂角等乔木到丁香、海棠等灌木应有尽有……

作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销售最广的苗木花卉生产集散基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苗木出口基地,呼图壁县已建成千亩以上规模化、基地化苗木示范园23个,“西部苗都”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借助苗博会平台,呼图壁县苗木产品远销国内12个省市并出口哈萨克斯坦,销售总量超过3亿株,成交金额突破30亿元。目前,呼图壁县苗木花卉产业辐射带动当地劳动力5万人次,尝到甜头的老百姓将苗木花卉产业视为“摇钱树”。

玛纳斯县六户地镇三岔坪村村民张德红在梭梭林里套种的200多亩红薯喜获丰收。这两天,她正忙着将30多吨红薯分级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六户地镇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前些年,张德红一直在种棉花。2018年,她将家里的800多亩棉花地全部进行退耕还林,压上滴灌管道,种上了梭梭。“今年首次套种红薯效益不错,明年计划在梭梭林里套种其他农作物,实现可持续绿色增收。”张德红说。

近年来,玛纳斯县大力实施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工程,鼓励农民退耕还林,发展梭梭林套种红薯、鲜食葡萄种植等沙产业,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局面。

“十三五”期间,我州累计投入20.13亿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12.065万亩。建成封禁保护区6个、批复国家沙漠公园7个,沙化土地增长趋势明显减缓。实施天然草原禁牧2083.72万亩、草畜平衡4186.07万亩、水源涵养区禁牧70万亩。各类湿地面积达到6.7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11.62%。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厚植生态底色 绿染美丽庭州——“十三五”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日期: 2020-11-18 16:26:05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茜 通讯员 王芮)

庭州,美在那湛蓝纯净的“昌吉蓝”,美在那滔滔碧水的“河湖清”,美在那绿意盎然的“山川秀”。

从砂坑遍布到绿意层叠,昌吉市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见证了庭州大地绿色崛起的身姿。

从人进湖退到退耕退牧退塘还湿,一进一退之间,是玛纳斯县GDP给生态“让路”的生动实践。

“十三五”期间,我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绘就绿色生态城市、秀美宜居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生态宜居 且看“绿肥黄瘦”

全长114公里的西部南山伴行公路,一头连接昌吉市头屯河东岸,一头连接玛纳斯县塔西河G312线,一条公路串起昌吉南山十几个景点。

走进西部南山伴行公路起点,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波斯菊随风摇曳。这里是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现场,该工程是昌吉市“一城两园三河一链”规划布局中的重点项目,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和百姓幸福指数的民生项目,总投资38.17亿元。

头屯河沿岸全线原河床砂场遗留砂坑通过处理回填,清理多年沉积垃圾,两岸企业全部搬迁,河床生态得到有效恢复;通过溪流湿地、自然叠水、疏林草坪、人工湖面等自然生态改造以及滨河园路、滨水广场、亲水栈桥等建设,达到修复生态、活力生态的目的。

湿润的云朵,从远方款款飘来,一架彩虹在绿色丛林中画出一道天际线。奇台县碧流河镇洞子沟村村民张耿民,没有想到村外那片河滩石头地,还能呈现如此美丽的画面。

2016年,张耿民将自家400多亩河滩地全部退耕还林,种上了果树等经济林,还养鸡养鱼开起了度假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经过20年的努力,奇台县在南部沙漠建成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5公里、面积4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8.46%提高到现在的9.2%。

“十三五”期间,我州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99.92万亩。在北部荒漠区完成封沙育林48万亩,防沙造林66.21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75.24万亩。

蓝天碧水净土 绘就生态底色

这几天,位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100千伏特昌吉换流站,检修人员正忙着进行设备检修工作。

新疆昌吉-安徽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实施“疆电外送”的第二条特高压输电工程,也是目前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该工程全长3324千米,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六省区。自2019年9月26日全面投产运行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这一电力大动脉累计向我国东中部省市送电约500亿千瓦时,减少燃煤运输2521万吨,减排烟尘2万吨、二氧化硫12.5万吨、氮氧化物13.2万吨。

“十三五”期间,我州在全疆率先建成大气污染防治指挥中心,布设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站点3个、区控站点7个、微站228个,88家重点排污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备496套,构建起立体化管控体系。

清晨,一声鸟鸣,唤醒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这片广阔水域。很快,成千上万的鸟儿醒来,扇动着翅膀,在水面盘旋。

近年来,玛纳斯县通过退耕还湿、退牧还湿、退塘还湿等保护措施,湿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为候鸟栖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2018年起,玛纳斯县每年对湿地进行生态补水。今年初至今,已实施生态补水3000万立方米。

一泓泓碧水、一道道清流,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源。

我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9月28日,在奇台县古城乡果园村田地里,两台拖拉机牵引着新型残膜回收机来回穿梭作业。今年,奇台县加大净土保卫战力度,每亩补贴7元用于回收残膜。成立残膜机械回收合作社,新购机械每台补贴4000元到1.8万元不等,补贴额度达到50%。

“奇台县耕地面积178万亩,其中使用地膜种植面积31.72万亩。目前,全县已回收农田残膜7万多亩,力争使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奇台县农业农村局能源站副站长王雳介绍说。

“十三五”期间,我州加强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基本农田土壤未发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达到清洁等级,环境风险总体可控。

生态富民 打造好“钱景”

有绿水青山打底,生态富民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一幅新“渔舟唱晚”徐徐展开。

10月16日下午,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新疆海威渔业有限公司室内养殖场,不少钓鱼爱好者正挥杆垂钓。“从过去单一的夏季垂钓,到现在全年都可以垂钓,通过垂钓比赛和鱼宴来带动全村旅游发展。”十三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楚保金说。

“共护诗画万丈湖,同筑百年小康梦”,环境保护的好就是最大的财富,乡村经济发展的好就是最好的助力。

深秋时节,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苗木种植基地姹紫嫣红,从橡树、皂角等乔木到丁香、海棠等灌木应有尽有……

作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销售最广的苗木花卉生产集散基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苗木出口基地,呼图壁县已建成千亩以上规模化、基地化苗木示范园23个,“西部苗都”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借助苗博会平台,呼图壁县苗木产品远销国内12个省市并出口哈萨克斯坦,销售总量超过3亿株,成交金额突破30亿元。目前,呼图壁县苗木花卉产业辐射带动当地劳动力5万人次,尝到甜头的老百姓将苗木花卉产业视为“摇钱树”。

玛纳斯县六户地镇三岔坪村村民张德红在梭梭林里套种的200多亩红薯喜获丰收。这两天,她正忙着将30多吨红薯分级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六户地镇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前些年,张德红一直在种棉花。2018年,她将家里的800多亩棉花地全部进行退耕还林,压上滴灌管道,种上了梭梭。“今年首次套种红薯效益不错,明年计划在梭梭林里套种其他农作物,实现可持续绿色增收。”张德红说。

近年来,玛纳斯县大力实施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工程,鼓励农民退耕还林,发展梭梭林套种红薯、鲜食葡萄种植等沙产业,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生态环境改善的双赢局面。

“十三五”期间,我州累计投入20.13亿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612.065万亩。建成封禁保护区6个、批复国家沙漠公园7个,沙化土地增长趋势明显减缓。实施天然草原禁牧2083.72万亩、草畜平衡4186.07万亩、水源涵养区禁牧70万亩。各类湿地面积达到6.7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