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织锦绣 “三农”绘新篇
——昌吉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综述
吉木萨尔县三台镇潘家台子村风景宜人。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王薇 通讯员 马智强)金秋十月,从乡间走过,垄上一片秋色,枝头叶片金黄,风来萧萧瑟瑟,仿佛为丰收讴歌。
江布拉克景区的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奇台县碧流河镇西戈壁村乡村文化旅游势头正旺;玛纳斯县北五岔镇大庙村的万亩棉田里,采棉机大显身手,为丰产丰收添力;忙完田间农活,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村民在红顶黄墙的别墅小院里或闲聊,或对弈……
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昌吉州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三农”工作交出亮点满满的成绩单: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199.4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15.1亿元,年均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5633元增加到2019年的19215元,增加了3582元,年均增长5.3%,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居全疆第二位。
产业生机勃发、村庄环境优美、乡风淳厚朴实、农民安居乐业……如今的昌吉,正借助乡村振兴战略蓬勃发展,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在庭州大地铺展开来。
9月15日,吉木萨尔县三台镇潘家台子村农民采收苹果。
产业支撑 打好特色优势牌
8月下旬,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成片的麦田里,一台台装有卫星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播撒着农民增收致富希望的种子,开启了新一轮的劳作。2019年,腰站子村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固定资产达6346万元,实现产值1.6亿元,股金收益率24%。
腰站子村是昌吉州农业现代化和转型升级发展的一个缩影。
目前,昌吉州农牧业现代化综合指数85%以上,处于全国中上水平。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高效节水等水平均走在全国前列。农业科技水平、农村综合改革走在全疆前列。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动力。近年来,昌吉州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宜粮则粮、宜棉则棉、宜畜则畜、宜果则果”,稳粮、优棉、促畜、兴特色,使农村产业“百花齐放”,生机无限,截至2019年底,全州实现农业总产值219.1亿元。
——塑特色。今年,昌吉州启动实施农区畜牧业振兴行动,开工建设畜禽养殖场40家,改良牛3.8万头,出栏牲畜135万头(只),种植优质饲草41.48万亩,15家龙头企业申报自治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重创新。2018年起,昌吉州先后成立百企名优特农产品产销联盟、天山北麓葡萄酒产业联盟、农机合作服务联盟、种苗花卉产业联盟、小麦加工产业联盟、现代种业产业联盟、奶产业联盟7大农业产业联盟,通过上下游合作和信息资源共享,强强联合,抱团发展。
——促融合。农村一、二、三产加快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创建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2家。
——搭平台。昌吉州实施农产品疆内收购网和疆外销售网建设。充分发挥昌吉州农产品产销联盟和电子商务联盟的优势,昌吉州加大对“昌吉农品”品牌培育力度,加强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已在全国地级市建立农产品外销网点40个。
——激活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截至2019年,全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覆盖69个乡镇,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证书135696户,颁证率100%;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涉及土地面积250.7万亩,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3.18亿元,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
9月15日,吉木萨尔县三台镇羊圈台子村,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收割玉米。
环境整治 走绿色发展之路
依山傍水,一排排新建的楼房错落有致;田间山坳,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花卉苗木绿意葱茏。走进乡村,诗情画意的景色让人陶醉。
呼图壁县园户村镇和庄村二片区,白墙黛瓦整齐划一,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村组道路宽敞平坦,昔日的老旧脏乱一去不复返。环境美了,村民的思想也活泛了。今年,村民田彩霞把自家庭院进行装修,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
2018年,昌吉州启动村庄清洁、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实施方案,农村生活垃圾、养殖废弃物等得到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逐渐改变了过去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
今年,昌吉州健全完善“统筹协调、部门主抓,由点到面、分类指导,农民参与、提升水平”的工作推进机制,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发力,加大财政投入,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农村“厕所革命”迅速推进,全州累计完成改厕54975户,普及率达62.76%。
一张蓝图绘到底。昌吉州全面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179个示范村为重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州444个行政村开展整治工作,217个村庄完成绿化美化工作,5000户创建为庭院绿化美化经济示范户。
在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公共服务阳光普照乡村。昌吉州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聚焦在农村,全面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事业,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行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全州农业农村各级部门启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强大合力。
山清水秀村美丽,昌吉州广大农牧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将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昌吉市阿什里乡给每个村配套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乡风文明 农村呈现新气象
春风化雨时,花开遍地香。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昌吉州坚持“乡村振兴、文明先行”总体思路,以文明浸润乡土,以文化滋养乡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手工皮靴、石磨盘、木头播种机……这些老百姓从家拿出来的400多件老物件被存放在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村史馆,是村民们寄放乡愁的地方,也成为游客的观光“打卡”地。近年来,月亮地村与疆内知名旅行社合作,培育乡土艺人,重现乡土文化,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每到农忙时节,村里的老人吃饭成了大难题。在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幸福互助院,70岁的本村老人每天只交4元钱,便可享用美味可口的午餐。十三户村从村风民俗、婚丧嫁娶、环境卫生方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定期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文明示范户等先进典型,用身边的榜样,激发村民投入乡村建设的热情。
新时代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昌吉州先后制定出台《乡村治理促进条例(试行)》《“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实施方案》等法规规章,指导全州各地将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文明乡风吹遍角角落落。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昌吉州持续实施“千名硕士进昌吉”引才计划和“千名大学生赴基层”储才计划,引进硕士研究生1126名、大学生1122名,牵头组织4个州级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团队,选派专业技术骨干220人次,赴基层开展指导服务活动82场次,服务群众7500余人。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昌吉州围绕“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产业扶贫目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推动种养业、林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乡村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开展电商扶贫,借力援疆扶贫,累计带动13737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持续巩固提升了贫困人口脱贫成果。
记忆里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如今处处呈现出新的景象。昌吉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希望播种在广袤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一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秩序、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示出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