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县累计退耕还林28.7万亩,生态、经济效益凸显
发布时间:2020.05.28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奇台县累计退耕还林28.7万亩,生态、经济效益凸显

好一派山青水绿生机盎然

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 王新君)5月的奇台树绿草青,好一派山青水绿、生机勃勃的景象。今年奇台县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为生态建设和脱贫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绿了山川,还要富百姓。

“你这个树田浇水时治虫的药加了没有?”5月9日,在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石门泉村马衷亮1200亩退耕还林地里,县林业局的技术员正给他讲授防虫技术。

2003年,马衷亮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种植生态林和经济林。2016年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开始后,他便开始流转土地退耕还林,并在县林业技术员的指导下,引进富含高蛋白可做饲料的树种柠条进行种植,不仅种出绿色,还成了他的绿色银行。马衷亮说:“柠条这个树种长起来以后可粉碎做饲料,喂牛喂羊喂鸡都可以。收割后的柠条可再发芽生长。”马衷亮是奇台县有名的退耕还林大户,累计退耕还林15000多亩。

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推进过程中,奇台县注重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主推梭梭接种大芸、特色林果和木本饲料产业,继续巩固枸杞等红色产业。西北湾镇小屯村顺源农业合作社自2018年成立以来,因水因地种植梭梭,并接种大芸。合作社负责人张生华介绍:“我们种植的梭梭有3000多亩,接种大芸的有1000亩地,明年大芸就能收,1亩地纯收入2000多元。”

奇台县从2000年开始在南部山区、北部荒漠、中部平原坚定不移实施退耕还林,让荒山荒漠穿上绿衣、农民增加收入。为了切实保护好蓝天碧水,奇台县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提出实施南护天山、中建绿洲、北治沙漠的50万亩绿色生态屏障工程,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种苗花卉业和沙产业,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力军作用,提高生态建设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奇台县退耕还林办副主任卢跃虎说:“自2006年起,全县累计退耕还林28.7万亩,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退耕还林和生态造林,奇台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9%,林业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9元提高到1500元。”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奇台县累计退耕还林28.7万亩,生态、经济效益凸显
发布日期: 2020-05-28 16:41:05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奇台县累计退耕还林28.7万亩,生态、经济效益凸显

好一派山青水绿生机盎然

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 王新君)5月的奇台树绿草青,好一派山青水绿、生机勃勃的景象。今年奇台县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为生态建设和脱贫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绿了山川,还要富百姓。

“你这个树田浇水时治虫的药加了没有?”5月9日,在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石门泉村马衷亮1200亩退耕还林地里,县林业局的技术员正给他讲授防虫技术。

2003年,马衷亮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种植生态林和经济林。2016年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开始后,他便开始流转土地退耕还林,并在县林业技术员的指导下,引进富含高蛋白可做饲料的树种柠条进行种植,不仅种出绿色,还成了他的绿色银行。马衷亮说:“柠条这个树种长起来以后可粉碎做饲料,喂牛喂羊喂鸡都可以。收割后的柠条可再发芽生长。”马衷亮是奇台县有名的退耕还林大户,累计退耕还林15000多亩。

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推进过程中,奇台县注重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主推梭梭接种大芸、特色林果和木本饲料产业,继续巩固枸杞等红色产业。西北湾镇小屯村顺源农业合作社自2018年成立以来,因水因地种植梭梭,并接种大芸。合作社负责人张生华介绍:“我们种植的梭梭有3000多亩,接种大芸的有1000亩地,明年大芸就能收,1亩地纯收入2000多元。”

奇台县从2000年开始在南部山区、北部荒漠、中部平原坚定不移实施退耕还林,让荒山荒漠穿上绿衣、农民增加收入。为了切实保护好蓝天碧水,奇台县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提出实施南护天山、中建绿洲、北治沙漠的50万亩绿色生态屏障工程,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种苗花卉业和沙产业,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力军作用,提高生态建设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奇台县退耕还林办副主任卢跃虎说:“自2006年起,全县累计退耕还林28.7万亩,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退耕还林和生态造林,奇台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9%,林业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9元提高到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