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甜 李逸凡报道)眼下,正值冬小麦播种关键期,奇台县冬小麦压种工作自北向南有序推进,各乡镇种植户抓住晴好天气,抢墒播种。今年,奇台县计划种植冬小麦45万亩,目前已完成15万亩播种任务,预计10月20日前可全面完成播种工作。
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播种机正在作业。 李逸凡摄
在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的田间地头,智能农机成为秋播生产的“主角”。在种植户张孟伟的地里,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播种机来回驰骋,不仅精准控制小麦种子播种密度,还同步完成滴灌带铺设、覆土等多道工序。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看着运转的农机,“95后”新农人张孟伟感慨道,北斗导航精量播种让效率翻倍,搭配奇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的“一带四行宽窄行”小麦种植技术,既提升了播种精度,又实现节水、通风双重效果。再加上导航犁耙播、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加持,粮食单产和质量逐年提升。去年,他种植的1000亩“新冬22号”冬小麦,亩产达600多公斤,今年,他将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500亩。
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的冬麦播种机正在作业。李逸凡摄
如今在奇台县,像张孟伟这样的“90后”“95后”新农人正不断涌现。他们善学新技术、懂科学管理,用年轻化的思维和现代化的手段深耕土地,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冬麦播种既是小麦安全越冬的前提,也是来年高产的关键一步。奇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俞晓花介绍,奇台县冬小麦最佳播种期在9月15日至10月5日,平原地区与山区因海拔、气候差异,播种时间需灵活调整。当年的天气变化、土壤墒情,也是种植户要考量的关键因素。
农机手正在向播种机内添加麦种。李逸凡摄
俞晓花还分享了三个“播种关键招”:一是选好地块,优先选择前茬非小麦的田地进行轮作倒茬,减少病虫害发生;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清除残茬并深耕25至30厘米,提升土壤透气性与蓄水能力。二是科学施肥,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小麦目标产量“按需补肥”。三是做好种子包衣,针对当地常见的雪腐病、雪霉病及地下虫害,选用优质拌种药剂,从源头为种子保驾护航。
奇台县是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是全国优质小麦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粮食产量占昌吉州粮食总产的二分之一,商品粮销售量占全疆的七分之一,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是57万亩,占到了耕种面积的45%。从乡镇间的“比学赶超”,到村里的“田秀才”比拼,再到农户争当“种粮能手”,在奇台沃野良田之上,正涌动着一季接一季的“粮”满仓希望。
在老奇台镇榆树沟村,种粮大户吴立刚去年种植了4000多亩冬小麦,在滴灌水肥一体化、小麦宽窄行节水模式等技术的加持下,亩产达到720公斤,今年他享受到了15万元的规模种植户单产提升奖补资金。“政策给力,我们种粮劲头更足了!”他计划将这笔资金全投进农田基础设施升级,更换更智能的设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靠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在全面落实自治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一次性农民种粮补贴,稳步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奇台县制定并落实了粮食生产倾斜性政策,将粮食种植向保灌区和丰产区倾斜,高标准农田重点用于种植粮食,丰产区粮食种植面积占比达到80%以上。
冬小麦压种现场。李逸凡摄
奇台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发展科科长张爱民介绍,奇台县将粮食产能提升奖补资金、高产创建项目资金、粮食规模种植户单产提升奖补资金全部统筹用于粮食基地产能提升建设补助和粮食生产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奖补,发挥其规模化经营优势,发力良田、良机、良种、良法和智慧农业,着力稳面积、提单产,有效提高广大农户种粮积极性和争先创优的信心。
近年来,奇台县始终坚持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粮食和农产品的供给,强力推进粮食“百千万”示范行动,坚持藏粮于技,示范推广小麦“宽窄行”播种、智能水肥一体化均衡施肥,全程机械化精准耕作等高质高效技术,实现节水节肥、增产增效,冬小麦亩产已连续6年刷新全疆高产纪录,为昌吉州乃至全疆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