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超报道)秋季是收获的时节,也是农田残膜回收的关键时期。当前,奇台县正抢抓农时,通过“政策保障、科技赋能、企业主导”多维发力,全面推进残膜回收与资源化处理工作,为农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全县各乡镇地膜回收工作正稳步推进,预计10月底可全面完成。
企业攻坚:全链条循环运作,科技破解回收难题
连日来,在奇台惠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农膜分拣中心,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正在对回收来的残膜进行分拣处理。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无水干式分离设备,通过滚筒筛除土、破碎机撕碎、打散仓分选等多道工序,可将残膜转化为二类半成品膜,进一步加工为高附加值化工原料,过程中能耗降低30%、碳排放减少50%,年处置能力达4万吨。
奇台惠疆环保公司分拣中心对残膜进行打包作业。 张超摄
作为奇台县唯一的农膜专业回收处理企业,奇台惠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构建了“农膜生产—残膜回收—膜渣分离—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的全链条治理服务体系,让废旧农膜实现“变废为宝”。在回收端,企业配备40台(套)农膜回收设备,单套日均回收能力达500亩,依托北斗定位与数字化监管平台,能实时监控作业轨迹与进度,确保回收全程高效可追溯。“待回收规模达标后,我们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把残膜与秸秆加工成再生颗粒和托盘,真正实现循环利用。”公司总经理李宜疆介绍。
农户受益:政策补贴+污染治理,实现“双促双赢”
“残膜留地里会影响庄稼生长,现在回收不仅能治理污染,政府还有补贴,一举两得。”半截沟镇种植户林学军的话,道出了农户的心声。今年,他种植的300亩玉米收获后,已与惠疆环保签订残膜回收合同,清除工作正有序推进,这已是他连续三年参与残膜回收。
奇台惠疆环保自主研发的无水干式分离设备,正将残膜转化为可再生资源。 张超摄
地膜虽为农业生产“必需品”,但其主要成分聚乙烯难以自然降解,长期滞留田间会破坏土壤结构、阻碍作物生长。奇台县通过“政策补贴+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切实提高了农户回收残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解决了土壤污染问题,又切实减轻了农户负担,实现环保与增收的“双促双赢”。
政府发力:多维度保障,筑牢回收“责任网”
今年,奇台县覆膜农作物面积达77.6万亩,为打好农田“白色污染”攻坚战,相关部门单位协同农资企业,从组织、技术、服务等方面发力,构建起完善的残膜回收保障体系。一方面,成立由县领导牵头的农田地膜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各乡镇指导回收操作规范、安全防护与环保措施,协调解决农户机械短缺、运输不便、场地不足等问题;在全县14个乡镇设立临时堆放点,由农膜回收企业调配备250台残膜回收机(其中高效回收机63台、搂杷机187台),为回收工作提供物资、技术与人力支持,打通回收“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绿色技术,已在各乡镇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37.4万亩(确保100%回收)、全生物降解地膜2.7万亩,同步探索无膜种植技术,从源头减少残膜污染。
奇台县半截沟镇农田里,残膜回收机械正在作业。 张超摄
宣传引导:多渠道动员,营造全员参与氛围
为提升农户参与残膜回收积极性,奇台县通过乡村大喇叭、村民说事日、现场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地膜污染治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田地膜管理条例》。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各乡镇召开残膜回收动员会,向合作社、种植大户、散户讲清国家农膜回收补贴政策、残膜危害及回收益处,引导广大种植户参与残膜回收行动,降低残膜污染,实现增收、环保“双促双赢”。
下一步,奇台县将继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残膜回收攻坚,推动回收处理工作向“专业化、机械化、科技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