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吉州政资中心以从更好服务企业和群众发展角度出发,以承接自治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州为契机,深度实施政务服务创新改革行动,围绕解决企业群众办事中的堵点、难点,通过改革“扩容量”、服务“加减法”,切实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以系统化思维、数字化应用为重点,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推进集约化办事、智慧化服务实现新的突破,“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更好办易办,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的办事需求。
一、聚焦政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便民服务提质扩容。
一是推进政务服务“门户”便民化建设。以打造涵盖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政务超市”为目标,推动州市政务大厅合署运行,整合部门资源,设置州市医保、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等18个热点民生服务领域“综合窗口”,州市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实行无差别受理、一站式办理。二是拓宽企业法人办事路径。建立经营主体工位注册区,推行企业开办登记注册、公章刻制、发票申领、职工参保一揽子服务,针对经营主体登记实行“审核合一”“独任审核”,合并注册登记审查员与核准员职责,下放终审权限,实现“现场受理、一人通办”。推行经营主体“住所(经营场所)承诺制”,为1.5万户经营主体提供住所(经营场所)“一纸承诺”马上办服务。三是优化规范服务流程,推进项目审批再提速。对建设项目涉及的项目备案、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142个审批事项实施联审联批,加快推进联合评价、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措施落地。同步编制印发了告知承诺、容缺受理、中介、最多跑一次等10类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增强服务供给,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
二、发挥数字信息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一网通办”提速增效。
一是打造“吉速办”数字政务品牌。为企业和群众提供覆盖州、县、乡、村四级的政务大厅基层服务站点导航,接入社保、医保、公积金等热门服务,整合昌吉就业网、教育云、健康云、投资昌吉等15个本地应用,打造“闽政通·吉速办”两地“三交”创新平台,上线“闽昌通办”“闽昌招商”“闽昌经验”服务专区,实现53个事项“援疆通办”为企业群众提供“一站式”掌上查询、掌上预约、掌上办理服务,实现高频事项的指尖办理。二是加快主题套餐集成服务。围绕企业和群众全生命周期,在扎实做好自治区18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套餐推广应用基础上,打造线上线下异地就医备案、个转企、开办培训学校、餐饮店等兼具州域特色的主题套餐,实现由“多地、多窗、多次办”向“一地、一窗、一次办”转变。截至目前,线上线下受理办件1.97万件。三是加快推行“区域通办”。不断扩展“通办”范围和深度,指导督促各县市(园区)、州直有关部门做好“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与山西省太原市、广东省广州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张家港市、肃省省陇南市、乌鲁木齐市、巴州、阿勒泰、克州、石河子市等地签订通办协议,发布“跨省通办”事项779项,“疆内通办”事项269项,“州内通办”事项957项,“乌昌通办”82项。全年办理“跨省通办”事项13.86万件,“疆内通办”事项6.62万件,“乌昌通办”事项2.41万件。
三、坚持创新引领和群众需求导向,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更便捷更高效。
一是着力打造帮办代办服务。建立“纵向联通、横向协作、精准服务、有序运行”的州县乡村四级帮办代办服务体系,实行“政务服务工作人员+部门联络员”服务模式,对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开展“管家式”服务,围绕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提供“一站式”“上门式”服务。今年以来,提供各类帮办代办服务14.33万余件。二是推进“政邮银”合作。与中国邮政、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8家银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昌吉市12个邮政营业厅设立工商登记免费代办、邮寄窗口,为10000余家经营主体提供证照免费寄递服务。积极推进医保、社保、公积金58项业务进驻银行金融机构办理。在昌吉政务服务中心设置邮政专窗建立邮政工作人员驻点服务+多点呼叫的邮政快递揽收模式,实现了群众办事少跑路、多点办、就近办。三是创新“接诉即办”闭环工作机制。印发《关于全面落实“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工作方案》,构建州、县两级部门(单位)和乡镇 (街道)、村(社区) 联动的“即办”体系。通过12345热线、“网格员”入户、新媒体APP等多个受理渠道,线上线下全量接收企业群众诉求,累计处办各类诉求20余万件。推行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110非警务警情分流联动机制,实现互联互通,成功转接企业和群众非紧急诉求10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