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王薇 通讯员 王瑞
全程电子化覆盖所有业务流程,企业注册设立登记快速审批,496项涉企许可清单化管理、全程网办率超过70%,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6.59%。
帮助9家企业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5380万元,培育637名“质量管家”驻企服务,79家个体工商户顺利转型为企业。
查办民生领域案件617起维护市场秩序,215户企业通过信用修复重获发展机遇,15项昌吉传统名小吃有了制作技艺团体标准……
这些亮眼的数据和温暖的举措,是今年昌吉州优化营商环境交出的“暖心答卷”。
今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全疆市场主体法治化发展的“新大门”。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节点,昌吉州第一时间吹起落实《条例》的“冲锋号”,以“条例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全媒体宣传为载体,用全链条服务、人性化监管、精准化帮扶的营商环境引来众多市场主体,让它们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里如鱼得水地发展壮大。
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松绑
“企业开办的手续,两天内办完了。”近日,在昌吉政务服务中心,昌吉市民张明军申请办理了连锁餐饮店营业执照后感慨地说,“以前办证得跑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等好几个部门,一等就是一周,现在手机拍张照片上传材料,上午申报下午拿证,这效率真是杠杠的!”
群众企业办事快捷的背后,是昌吉州“极简审批”的硬支撑。昌吉州将“营业执照发放、公章刻制、税票申领”整合为一个环节办理;建立“企业开办专区”,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企业注册设立登记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全面落实注册登记网上办、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无接触”“零见面”“一站办理”等便民措施,确保各类市场主体进得来、进得快,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9月10日,昌吉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民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办理营业执照业务。记者何龙 摄
为持续畅通服务渠道,昌吉州将27项企业高频事项打包成“一件事”,496项涉企许可事项实行全清单管理,全面推行“网上办、不见面、快递送”服务模式,今年已有79家个体工商户通过“无缝衔接”模式顺利转型为企业。
在精简流程的同时,昌吉州更聚焦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精准赋能。
今年7月,新疆通利塑业有限公司凭借“一种HDPE双壁波纹管的加工装置及工艺”等1项发明和13项实用新型专利,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拿到800万元贷款。
该公司负责人郑重感慨地说:“以前专利是‘压箱底’的技术,现在成了‘活资金’。专利的有效转化与运用所带来的资金支持,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底气更足,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样的融资突破并非个例。在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领域,昌吉州搭建“政企银”协同平台,已帮助9家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5380万元,有效激活企业无形资产的融资功能。
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为主线,昌吉州已建成知识产权“1中心+10窗口”服务网络。目前,昌吉州已有4家企业获得第六届自治区专利奖,3家企业跻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行列。
质量与标准化建设同样是赋能企业的“强引擎”。昌吉州深入落实首席质量官制度,培育637名“质量管家”驻企服务。目前,特变电工新疆变压器厂首席质量官主导的全面质量管理案例,成功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在“标准领航”计划推动下,昌吉州为12家单位提供标准编写、修订指导,制定15项昌吉传统名小吃制作技艺团体标准,助力地方特色美食产业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让“昌吉味道”在守住老手艺的同时,跟上现代经营规范的步伐,从“路边摊”蜕变为“连锁品牌”。
“《条例》的生命力在于落实。”昌吉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振宇表示,“截至今年11月,全州新登记市场主体达155587户,同比增长6.59%,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选择来昌吉逐梦扎根。”
优化营商环境,为群众解难
“本以为执照要被吊销,没想到他们反倒给我送来了标准手册,帮助我们改进!”某企业负责人夏烨攥着整改书,情绪有些激动。
前几天,昌吉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上门检查,发现昌吉市某乳制品小作坊生产的几款酸奶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正当她为此发愁的时候,执法人员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逐字逐句给她讲解标准,还帮她设计了方便实用的标签模板。
行简政之道,开利民之门,这种“说理式执法”在昌吉州已成常态。奇台古城商业街的烧烤摊前,执法人员看到张师傅的灭火器快要过期,没开罚单而是当场联系消防部门送来新的;昌吉小吃街的马大姐因未规范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被执法人员现场指出问题,执法人员帮她现场整理公示栏、指导补办健康证手续,既守了监管规矩,又不耽误店家做生意。
民生无小事,监管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昌吉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保持执法高压态势,保证市场食品药品的安全。今年已查办案件617起、罚没款358万元,用刚性执法筑牢食品药品安全底线。
在日常监管中,“红黄绿”三色监管模式让服务更精准。46项低风险事项“无事不扰”,让小区楼下的便利店、街角的早餐铺安心经营;对高风险领域则精准发力,在今年开展的“你点我检”活动中,群众投票选出的10类热销食品全部抽检合格,结果实时公示在政务平台,让消费者消费更放心。
昌吉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了“帮办代办”窗口,为办事不便的老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今年以来,这样的帮办服务已完成了28次。“帮办代办”窗口的工作人员张佳雯说:“老人不会用手机,我们全程代填资料、代跑窗口,十几分钟就办完了。”
消费维权的“最后一公里”也被彻底打通。今年3月,呼图壁县周连云夫妇向呼图壁县市场监管局投诉,其父亲被诱骗花费12.28万元购买蛋白固体饮料,父亲饮用该饮料后身体日益变差,家中还有近7万元的余货。
呼图壁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立即上门核查,明确事实并驳斥商家逃避责任的说辞,迅速启动调解工作。经过两次调解,确定商家退货退款方案,并督促商家分三次退还剩余货款,彻底解决这起纠纷。
“我们的工作核心就是抓住企业和群众需求这个根本。”昌吉州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审批科干部马晓燕说,“通过线下精简材料、线上数据共享,全州政务服务事项按期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提升至99%,2300余件各类诉求得到兜底解决。玛纳斯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法治工作座谈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护航
新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尿素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压力容器平稳运转。该公司特种设备中心主任潘伟指着满负荷运转的生产线介绍:“今年,我公司进行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生产装置安全稳定项目改造,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指导我们完成百余台压力容器登记,仅用一天就办完特种设备登记等手续,帮我们抢回了投产时间,现在每月产值都稳步攀升。”

11月17日,位于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疆宜化塑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作业。记者何龙 摄
这种“上门办、现场办、急事急办”的服务模式,已全面覆盖全州重点项目,让企业发展少走弯路、全速前行。
公平竞争是市场的“生命线”,昌吉州用“硬措施”守护“软环境”。一方面制定轻微违法免罚、从轻处罚等“四张清单”,对698件无主观故意、危害后果轻微的违规案例,以约谈警示、承诺整改替代刚性处罚,既守住监管底线,又给企业提供容错纠错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地方“放管结合”的治理智慧;另一方面建立信用修复“绿色通道”,今年已帮215家企业移出经营异常名录,让企业重获发展生机。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市场创新的源动力。昌吉州市场监管局搭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服务平台,今年已成功调解专利侵权案件5起,立案查处商标侵权案件53起,用法治手段为企业创新成果筑牢“防护盾”。
为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昌吉州全面清理214份存量政策文件,废止或修改9份妨碍公平竞争的条款,打破“隐性壁垒”,让市场活力充分涌流。
“营商环境建设没有‘休止符’,只有持续升级的‘渐强音’。”昌吉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张雷表示,“《条例》的实施不仅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新起点,还是我们提质增效的‘新引擎’。未来,我们将锚定‘审批更少、流程更优、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目标,以钉钉子精神精准发力,持续激活市场主体‘一池春水’,为昌吉州坚决扛起‘在新疆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的责任使命,聚焦‘五区一示范’目标任务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昌吉州的营商环境“磁力场”将会越来越强,让每一个逐梦于此的市场主体,都能在阳光里舒展枝叶,如鱼得水地畅游市场的汪洋大海。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