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侧记
本报通讯员 梁宏涛
八月的昌吉市,阳光透过传媒大厦发布会大厅的玻璃窗,洒落在昌吉市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会场。当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开始时,十余位记者手中的录音笔、摄像机齐刷刷地对准发言席,一场关于城市发展的“成绩单”解读徐徐展开。
数字背后的发展密码
“361.90亿元,同比增长6.0%”——当地区生产总值的核心数据被念出时,参会记者迅速在笔记本上划出曲线。这个高于全疆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的增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解读昌吉经济的第一扇窗。
农业板块的数字组合尤为亮眼。68.97万亩棉花播种面积背后,是28%的同比增幅;737.53亩蔬菜及食用菌种植基地,实现了117.7%的产量增长。更令人关注的是畜牧业的强劲表现:62.47%的产值占比,11.1%的同比增速,2.60万头肉牛与647.91万只家禽的出栏量,构成了“粮仓”与“肉库”的双重保障。一位记者在提问环节特别关注:“这种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哪些因素?未来是否会持续保持这样的增长态势?”这个问题,恰是昌吉农业从“量增”向“质升”转型的生动注脚。
工业领域的“反差萌”引发热议。当“制造业增长25.2%”与“变压器产量增长51.8%”的数字并列出现时,现场响起细碎的讨论声。市本级规上工业5.6%的增速看似平稳,但分解到具体行业,电气机械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勾勒出传统工业基地的转型轨迹。“13.8个百分点的拉动作用”,这个专业术语经发言人解释后变得清晰:制造业正在成为昌吉工业的新引擎。
消费市场的温度与活力
第三产业的数据发布时,大厅里的气氛明显活跃起来。8.3%的住宿餐饮业增速,让人自然联想到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那位曾报道过鸿都国际酒店摆摊的记者与笔者交流时感慨道: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7.4%,或许正是星级酒店接地气、小餐馆拓客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35亿元的数字背后,是汽车、石油制品等“大块头”商品增长了12.3%,也是寻常百姓“菜篮子”“米袋子”的充盈。当发言人提到“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50.8%”时,一位记者立刻调出手机里的库存数据,与这个超预期的增幅进行比对。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数字,远比冰冷的统计报表更能说明城市活力。
固定资产投资以18.2%的增速,成为昌吉发展的“后劲密码”。42.3%的市本级投资增长,118.1%的基础设施投资增幅,尤其是信息传输行业26.3倍的投资爆发,让在场记者捕捉到清晰信号:这座城市正在数字新基建的赛道上加速奔跑。“29个亿元以上项目”的推进进度,成为解读投资热度的最佳注脚。
数据之外的民生底色
新闻发布会间隙,几位记者围着展板讨论。一位跑民生线的同行指着“营利性服务业增长5.9%”的数字说:“这意味着家政、养老这些贴近老百姓的行业,正在悄悄发力。”
一位摄影记者则把镜头对准了窗外——传媒大厦对面的公园里,几十位老人正跟着音乐跳着麦西来甫,彩色纱巾在风中划出轻快的弧线;健身路径上,穿运动服的中年人一边调试智能手环,一边和同伴交流着最新的社区健身活动安排……这鲜活的一幕,恰是营利性服务业增长数字最生动的注脚——当家政人员上门打理家务时,当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助老餐送到家中时,寻常日子里的幸福感,正随着这些细微处的变化而慢慢升腾。
这场历时半个小时的发布会,发布的不仅是一组组经济数据,更是一份关乎城市未来的信心报告。当最后的提问环节结束,记者们带着收获离开时,路边烧烤摊的香气混着微风飘来,远处工地的塔吊正缓缓转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与发布会上的数字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昌吉市上半年发展的立体图景。
回程的采访车上,笔者笔记本电脑里的稿件逐渐成形。那些跃动的数字背后,是6.0%增速里的稳健,是50.8%增幅中的潜力,更是这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