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刘春山
一城之兴,兴在民生底色;一城之美,美在品质内涵;一城之胜,胜在治理精细。
在天山北麓的广袤土地上,昌吉回族自治州正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为笔,以高质量发展为墨,书写着“宜居宜业”的深度与广度,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街巷之间落地生根,绘就宜居宜业、日新月异的时代画卷。
宜居提质 幸福加码
七月庭州,绿意盎然。漫步昌吉庭州生态绿谷,湖光潋滟,鲜花丛丛,新疆大剧院的金色穹顶倒映水中,构成动人的生态画卷。绿谷的蝶变,是昌吉州提升城市宜居品质的生动缩影。
城市的核心是人,而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昌吉州以“绿”为笔,在城市建设中写下“宜居”二字,把公园建在“家门口”,把绿意种进“心坎里”。
公园升级为多功能共享空间,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从愿景变为日常。在呼图壁县人民公园的人工湖,孩子们踩着戏水彩绘驳岸的石阶亲水嬉戏,老人在林下共享绿地里悠闲纳凉,傍晚的灯光亮起,湖面与岸边的光影交织成诗。今年,呼图壁县投入近3000万元改造人民公园,引入“公园+多功能空间”理念,在340亩绿地里“嵌入”亲子乐园、青少年拓展区、商业服务点,让单一的公园变成美好生活空间。
城市的“里子”工程,更见民生温度。在昌吉市青年路管网改造现场,施工人员正顶着烈日铺设新的供水管网。“项目新建供水、排水、中水管网各1.2公里,这些管网换完,周边育才家园、园丁新村、金都花园等小区冬天暖气不热、夏天水管漏水的问题就全解决了!”施工负责人刘思维擦着汗说。今年昌吉市投资1.25亿元,改造15条道路、20多公里管网,惠及38个小区。昌吉市住建局副局长耿海波说,这些工程将提升市政设施承载力,让居民告别“管道渗漏”“道路坑洼”的烦恼。
老旧小区的“新生”同样动人。玛纳斯县龙景花园小区燃气改造正如火如荼,居民高连弟称赞:“改造提升了安全,生活品质也上了台阶。”今年该县投入2086万元改造16个老旧小区,涵盖管网更新、路面硬化、绿化照明等,让“高龄”小区焕发“青春”。玛纳斯县住建局党组成员、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党支部书记许勇表示,16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预计7月底竣工,将全面升级小区设施,居民生活环境会更加舒适宜居。
公园如画、道路通畅、小区焕新……今日昌吉,目之所及皆秀色,耳畔萦绕尽欢歌,人民群众的舒适感、获得感、归属感正在不断得到满足。数据为证:昌吉州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十四五”时期,全州新(改)建市政道路156公里,新建改造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管网1021公里,新增停车位3000个以上,建成保障性住房7657套;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2%,城市供水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燃气普及率达99.7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0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16平方米,4个县市获评“国家级卫生城市”,6个县市跻身“国家级园林城市(县)”,昌吉市公园绿地建设项目更摘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项目筑基 能级跃升
城市的生长,需要骨架的支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项目的撬动。昌吉州以“项目为王”的理念,在产业融合、空间拓展、功能升级中,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向“能级跃升”跨越。
作为昌吉州州府城市,昌吉市瞄准百万人口规模的新兴城市目标,正以“西文东市”的新格局书写“双城记”——西部职教高地培育产业新军,东部文旅矩阵释放消费动能。深度做好“城、河、文、产、民”五篇文章,培育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和社区服务七大主导产业。
在昌吉市与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接合部,南公园西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正加快推进。这条全长6.3公里的道路是沿线村民运输农产品的重要通道,但改造前存在道口设置过多、交通信号系统不完善、夜间照明不足等问题。“改造后的南公园西路将实现从基础通行功能到智慧化服务的升级。不只是路通了,更是产业链、生活圈通了。”昌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市两区”产城融合是关键。昌吉市与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治理的统一,推动产业与城市共生共荣。2025年,昌吉市拟实施道路、教育、电力、水利等领域项目16个,总投资45.3亿元。“一市两区”快速通道将缩短空间距离,兵团第六师至昌吉市长输供热管网让冬季更温暖,头屯河与三屯河水系联通工程滋养两岸,昌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为发展供能。“不只是地理上的靠近,更是产业、民生、生态的深度融合。”昌吉州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昌吉州发展改革委将城市更新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投向,会同住建部门指导县市编制实施方案,围绕市政短板和公共服务弱项谋划储备项目。2024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73个,总投资32.79亿元,争取资金21.6亿元,项目涵盖老旧小区改造、市政道路、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领域。
穿行于城乡之间,昌吉州处处皆是美景。房靓了,路宽了;城美了,人乐了。一座座城市,正焕发着新活力。
昌吉州地区生产总值2022年迈上两千亿台阶后持续增长,去年突破2500亿元,总量稳居全疆第二,位列西北51个地级市第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2年跃上两百亿,去年达到250亿元,位居西北51个地级市第五,紧逼兰州。在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下,昌吉州持续在发展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在全疆率先实现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创建全覆盖,还将药品耗材纳入“福建三明采购联盟”,价格平均降幅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更有质量、幸福更有质感。
便民焕新 智慧赋能
城市的温度,藏在“最后一公里”的便捷里,落在“急难愁盼”的解决中。昌吉州以“便民惠民”为导向,从道路畅行、生活便利、治理精细等维度,构建有温度的城市生活。
“路平了,心顺了,生意也好了。”这是呼图壁县昌华路商户王松城的切身感受。作为县城商业核心区,昌华路曾因路面破损、人行道地砖松动等问题,让商户和居民都犯了愁。今年改造中,呼图壁县不仅重铺了沥青路面,还拓宽人行道、增设停车场、完善绿化种植等,“以前顾客停个车得绕几圈,现在路宽了、车位多了,营业额也上来了。”王松城笑着说。
今年呼图壁县投资改造6条道路,目前已完成东风大街、乌伊路的亮化绿化,“每条路都有‘民生清单’,比如园户村路要解决游园配套,上二工路要完善基础设施,确保改一条、成一条、暖一片。”呼图壁县住建局质安中心干部唐健说。
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圈出幸福新半径。在昌吉市绿洲路街道河畔社区,居民葛军的“幸福清单”很具体:早上下楼步行两分钟到市场选购菜品,随后去马路对面早餐店吃一碗馄饨,回家的路上顺便在便利店给孩子买点零食。不用走多远,要办的事都办妥了,谈到家门口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他表示非常满意。
昌吉州已建成3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20余万人,6404个商业网点中,生鲜超市、药店、早餐店等基础业态占70%。为了让“小修小补”回归生活,全州规划460个地摊点位,解决600多人就业,“修鞋的张师傅、配钥匙的老李,现在就在小区门口,太方便了。”居民李丽说。
数字赋能,让政务服务“触手可及”。“吉小E”智能助手成了居民的“办事向导”,输入“社保转移”,就会弹出线上办理链接、线下窗口地址、所需材料清单;“吉小保”平台24小时解答社保疑问,政策解读准确率达95%以上;“吉易招”系统让企业招投标“零跑腿”……昌吉州建成覆盖州、县、乡三级的政务云平台,122个政务系统上云,“最多跑一次”办件比例已达80%,“一窗办多事”随处可见。“现在办事真方便,太省心了!”不久前,曹雷在昌吉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不动产权证的挂失手续,在综合窗口提交材料后,工作人员很快办理完毕。曹雷说,全程仅需简单签字,3个工作日左右就可以领取新证。
精细化治理,藏着城市的“绣花功夫”。在阜康市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数百个监控点的画面,平台整合执法、市政、园林、环卫等16个城市管理行业,汇集2000多万条数据资源,形成城市管理基础数据、运行数据、管理数据、服务数据等各类专题数据库和综合分析模型。“以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靠人工巡查发现问题,经常处理不及时。现在,通过这个平台智能分析识别问题后,能很快发现解决。”阜康市城市管理局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负责人介绍。
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昌吉州建立多层级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奇台县、吉木萨尔县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推进相关工作。目前,全州现存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4片,累计普查历史建筑28栋,吉木萨尔县斜街、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保护范围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
……
天山依旧,庭州焕新。从生态绿谷的晨光到职教新城的灯火,从老街巷的烟火到“便民营商”的键音,“城”长中的昌吉州更加宜居宜业。触摸城市发展建设的脉搏,纵览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幅幅记载着非凡“城迹”的壮美画卷气势如虹。
昌吉州正以高质量建设的“初心”,在丝路古道上续写着“宜居宜业”的新篇章。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份浸润着民生温度的“昌吉答卷”,新章正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