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首页 »  建议提案办理 »  人大建议
对自治州第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教科文卫类73号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 2025-06-03 11:39:24 来源: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葛满亮代表:

您提出的教科文卫类73号《关于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产业、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昌吉回族自治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如赛马、摔跤、押加、姑娘追、民族健身操等特色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近年来,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将其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抓手。通过举办赛事、完善设施、培养人才、加大投入等方式,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州已建成一批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和比赛场地,如昌吉市三工赛马场、木垒县赛马场、奇台县摔跤训练基地等,并依托各类节庆活动开展民族体育赛事。同时,州体育局联合教育、民宗等部门,积极推进民族体育进校园、进社区,培养了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目前进展情况

(一)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有序开展。今年以来,昌吉州已成功举办多项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包括在昌吉市三工赛马场举办的“天山马术节”、木垒县赛马场的“草原那达慕大会”、奇台县的“民族摔跤邀请赛”等,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和观看。同时,昌吉市、奇台县等地结合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了民族健身操、秋千、太极拳等群众性体育赛事,进一步丰富了群众体育文化生活。

(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吉木萨尔县体育公园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预计年底投入使用;昌吉市11人制标准足球场和健身广场项目已完成选址和规划设计,进入施工阶段。此外,全州已配套更新社区、乡村健身器材1500余件,进一步改善了基层体育设施条件,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提供了硬件保障。

(三)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州体育局联合高校、行业协会,举办了4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培训班,累计培训200余人次,重点培养了一批熟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人才。同时,依托中小学体育课程,推广民族体育项目,如押加、摔跤等,激发青少年对传统体育的兴趣。

(四)资金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州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和培训,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如通过企业赞助、文旅融合等方式筹集资金30万元,初步缓解了经费紧张问题。

三、下一步打算

(一)持续办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计划在下半年举办“昌吉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设置赛马、摔跤、押加、姑娘追等10余个比赛项目,并推动赛事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民族体育品牌。同时,鼓励各县市结合本地特色,常态化开展小型多样化的民族体育活动,形成“一县一品牌”的发展格局。

(二)加快体育设施建设进度。确保吉木萨尔县体育公园、昌吉市足球场等项目按期竣工,并启动木垒县民族体育训练基地、呼图壁县赛马场升级改造等工程。计划年内再配套500件健身器材,重点向农牧区倾斜,满足各族群众健身需求。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年内再举办2期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培训班,力争全年培训人数突破300人次。推动建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练员认证体系,支持退役运动员、民间艺人参与教学,提升培训质量。

(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在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的同时,探索“体育+旅游+商业”的运营模式,吸引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资民族体育产业。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捐赠,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深化宣传推广。通过新媒体、节庆活动等渠道,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关注度。推动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社区活动深度融合,让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更多百姓生活。

昌吉州将以此次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民族团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5年6月3日

联系单位: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联系人:刘传奇              电话:17767646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