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拉大,秋冬季节成为流感、普通感冒、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活跃期”。这些疾病不仅会引发发热、咳嗽、乏力等不适,还可能通过飞沫、接触等方式快速传播,给个人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困扰。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是抵御传染病的关键。
为什么秋冬是呼吸道传染病“重灾区”?
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与季节特点和人体状态密切相关:
1.病毒“更活跃”:低温环境能延长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病原体的存活时间,让它们在空气、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留存更久,增加接触感染风险。
2.人体“易脆弱”:寒冷空气会刺激呼吸道黏膜,降低黏膜的防御能力;同时,秋冬光照减少、室内活动增多,人体免疫力容易出现波动,给病毒可乘之机。
3.传播“更便利”:为保暖,人们常紧闭门窗,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病毒、细菌在密闭空间内浓度升高,一旦有人感染,很容易通过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扩散。
流感有哪些典型症状与病程特点?
主要以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起病,体温可达39~40℃,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可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基础疾病加重。
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乙型流感患儿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新生儿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老年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无发热或为低热,咳嗽、咳痰、气喘和胸痛明显。也可表现为厌食和精神状态改变。
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5 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

科学预防,构筑全方位防护屏障
1.接种流感疫苗:主动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措施,能显著降低接种者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流感疫苗接种的最佳时机为每年9-11月份,可在流感高发期前形成有效免疫保护。
2.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在流感高发季节,进入商场、超市、医院、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学校、托幼机构学生和教职工在出现呼吸道症状时,须佩戴口罩。
3.勤洗手:外出归来、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液揉搓20秒以上,在无流动水条件时,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消毒。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部位。
4.改善环境与习惯,保持室内通风:居家和办公场所,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即使天冷也要坚持,让新鲜空气稀释室内病菌,降低密闭环境的感染风险。寒冷天气通风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5.保持社交礼仪:与流感患者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避免近距离交谈、共餐等密切接触行为。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或将飞沫喷向手肘内侧,避免飞沫传播;用过的纸巾应立即丢弃并洗手。
6.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如橙子、西兰花)和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适度运动,如快走、瑜伽,增强身体抵抗力。
7.科学处理避免扩散:及时隔离休息:出现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后,立即居家隔离,避免带病上班、上学或参加聚集活动,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合理用药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退热、抗病毒药物治疗,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警惕重症信号:若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剧烈呕吐等症状,或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感染后,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秋冬季节的健康守护,从来不是“一人之事”。从规范佩戴口罩到主动洗手通风,从增强自身免疫力到关注高危人群,每一个小举动都是抵御传染病的“有力武器”。让我们一起做好防护,平安度过这个秋冬!
上一篇: 【招标采购】昌吉州...
下一篇: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