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1月7日,昌吉州2024年首场“链”上昌吉·融入丝路品牌招商产品对接活动在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办。聚光灯下,昌吉州“专精特新”企业纷纷登台亮相,展现携手发展、合作共赢的风姿,让外界捕捉到了昌吉州风光无两的表象下憋足干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烈信号。
在昌吉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刘超看来,“专精特新”企业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因为它们作为产业链补链强链的重要力量,为昌吉州煤炭煤电煤化工、棉花和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产业集群”稳链、强链、补链提供了基础支撑,并成为科技创新补“断点”、通“堵点”和扩大就业、联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及引领全州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主力军。这种生产力的跃升,其实就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这是“专精特新”一词连续第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近年来,昌吉州工业和信息化局扎实推进专精特新工作,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深耕细作、扩容提质,全州涌现出一大批深耕专业、精益求精、特色显著、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
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治区首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细纱车间,一台台巨大的细纱机飞速运转。每台机器上,数千个雪白的纱锭如琴键般一字排开,抽出一根根细如发丝的纱线。整个自动化细纱生产线,每一个细纱锭子上都有一个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把锭子上发生的所有问题及时传到智能平台上。偶尔出现断线,工人们就会得到智能提示,在一分钟之内就能准确找到和处理问题。通过技术改造,该公司仅凭纱锭接线这一项技术就年均减少90%的能源浪费。
把视线从昌吉溢达纺织投向全州,更多绿色、智能、创新企业跃然眼前。昌吉州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个又一个“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竞相涌现。
位于阜康市的新疆中泰矿冶有限公司是全疆首批5G试点工厂之一。该公司将智能行车、智慧平台等融入生产控制、经营管理等应用场景,实现了传统电石行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电石行业实现了“脱胎换骨”。
在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丝路科创中心的写字楼里,汇聚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和新奇闪光的梦想,这里是新疆现代农业新样板的策源地。
在昌吉州三家通信运营商齐聚的大型绿色数据中心,一排排机柜上的服务器绿色信号灯频频闪烁,持续不断地为各种终端应用设备提供信息数据的存储运算支持,点亮着昌吉州追逐数字经济的美好愿景……
行走在庭州大地的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科研机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昌吉州正迎来一场精彩纷呈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盛宴,唱响企业发展“提档升级曲”。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新的发展格局来自当下的产业布局。
刘超介绍,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开局之年,昌吉州提出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做大做强煤炭煤电煤化工千亿产业集群,巩固拓展硅基、铝基新材料产业优势,统筹推进绿电替代、电解铝产能置换、铝液就地转化,加快发展新能源及配套产业,推动200家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政策加持,助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高”——
2023年《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倍增培育行动计划》出台,进一步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力度。昌吉州积极跟进落实,精准定位、精心谋划、精湛服务。为了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拔节生长,昌吉州不遗余力地在培育机制、财政支持、融资扶持、企业上市、减税退税等方面进行全要素、全周期扶持。目前,全州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9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
科技支撑,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壮”——
昌吉州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提高绿色化发展水平,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前沿工艺技术装备,培育节能降碳技术创新示范项目,力争将中泰化学、宜化化工、闽新钢铁等企业培育成国内“超级能效”工厂的标杆。
提效扩能,推动中小企业“智改数转”——
2023年1月,州工信局印发《昌吉州助力工业强州打造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区实施方案》,形成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体系。昌吉州率先建成全疆首个三家通信运营商齐聚的大型绿色数据中心,机架规模万余台,投用率占全疆的32%以上。
全州累计建设5G基站3377个,实现核心区域范围5G网络全面覆盖,全州“上云”企业数量达到568家。特变电工建成全疆唯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依托该节点建设的中疆数字云平台成为全疆唯一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刘超介绍,去年《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培育行动计划》发布,昌吉州积极落实推进,重点实施梯度培育、技术支持、市场开拓、数字赋能、金融支撑、品牌管理和要素支撑等工作,推动更多专精特新“好苗子”早日成长为“小巨人”企业。一方面鼓励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一方面围绕全州24条重点产业链,尤其是新兴产业,搭建与产业结合密切的科研平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智慧库,以新技术激发新活力;同时抢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机遇,用新产业布局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