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童桐、实习生孙欣宇报道:今年,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持续破解农田“白色污染”,从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个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探索建立了“政策引领、科技赋能、市场驱动、数字监管”的农田残膜污染治理体系。
眼下,随着棉花采收工作结束,昌吉国家农高区残膜回收工作压茬推进。10月31日,在新疆天润丰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棉田里,残膜回收机来回穿梭作业,田间的白色地膜被迅速收集。据企业负责人姚增文介绍,一台机械一天可完成200多亩棉田的残膜回收工作。按照补贴标准,农民和农机合作社每亩地可以获得15元加厚地膜补贴和10元回收作业补贴。
这些农田残膜回收后,被送往园区残膜回收企业进行加工处理。在惠疆环保科技(昌吉)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农田残膜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与渣土、秸秆等杂物分离,生成生物质颗粒、肥料等产品,被赋予了新的用途。该公司厂区生产负责人闫向东说:“我们对农田残膜进行无水干式膜渣分选,膜渣中的秸秆可以制成生物质颗粒,用于生产清洁燃料和木塑产品;渣土可以加工成花卉的肥料;残膜可以生成再生塑料颗粒,用于生产木塑托盘、提炼聚丙烯油气产品等。”
在农业生产中,地膜发挥了保墒增产的重要作用,但随之带来的残留问题,对土壤生态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残膜回收不仅能降低塑料废弃物对土壤结构的破坏,避免耕地质量下降,保障农作物根系正常生长,还可通过集中处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近年来,昌吉国家农高区相继出台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残膜回收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措施,制定了当季残膜回收率大于90%、残留量每亩耕地少于五千克的“双控指标”,构建起“全域覆盖、全程管控、全链治理”标准体系;开展“加厚膜+降解膜”双线替代工程,完成18个农作物品种的膜材适应性试验,筛选出满足区域内加工番茄、甜菜等农作物生长需求的全生物降解膜,棉花等农作物加厚高强度地膜实现全覆盖。2024年,昌吉国家农高区13个监测点位的残膜平均回收率为92.05%,与历年残膜监测数据对比,昌吉国家农高区地膜残留量由8.07千克/亩下降至6.86千克/亩,下降幅度达到14.99%。
目前,昌吉国家农高区已建立“残膜回收——秸秆粉碎——土地整理”一体化作业方式,组建6个专业回收合作社,全年可处理残膜3万吨,地膜污染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初步实现农田生态修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双赢”。昌吉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发展局局长曹恒表示:“我们积极推进残膜回收行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配合’模式,严控源头质量、规范科学用膜、确保回收成效,有效减少农田残膜存量,构建全链条治理产业体系,带来生态和经济的多重效益。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引导,农户主动参与残膜回收比例从60%提升至今年的95%以上。”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