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耿雅薇
2025年丝路同源·山海交响“石榴籽祖国行”闽木优秀青少年融情交流活动由福建省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漳州分指挥部和南平分指挥部支持、木垒县团委和县教育局共同组织,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贯彻落实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青少年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进“五个认同”的举措之一。
碧海银沙间扬起的帆影,古城深巷里回响的唱腔,与天山脚下校园文化长廊上的闽南画卷遥相呼应,7月14日,一场跨越4000公里的文化寻根之旅在福建省漳州市拉开帷幕。在为期4天的研学活动中,来自木垒县的34名优秀师生带着对千里之外“山海画廊”的憧憬,通过文化体验、融情交流等形式,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开营仪式上,闽木两地小朋友互送礼物。记者耿雅薇 摄
从长廊画卷到身临其境的认同跃升
对木垒的孩子而言,漳州的形象早已不陌生。近年来,在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木垒县中学的“漳州文化长廊”里,红砖古厝的画卷与土楼模型静静讲述着闽南故事;铁尔沙克学校的“谷公亭”下,孩子们诵读着谷文昌书记治沙的誓言;连续两年举办的“漳州布袋木偶艺术进木垒”活动,通过布袋木偶戏这座文化桥梁,增加了两地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地人民的情谊。
木垒县研学团参观“漳州110”事迹展览馆。记者耿雅薇 摄
然而,当研学团师生们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浅表的认知瞬间转化为立体的震撼。在漳州古城,孩子们亲手触摸着历经风雨的红砖墙,穿行于骑楼林立的古老街巷,耳畔是地道的闽南方言;曾经在校园文化长廊的图片里看到的“文庙”“石牌坊”,此刻以实体矗立眼前;精彩的布袋木偶戏表演更是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原来我们国家东南沿海的文化,如此鲜活厚重,与我们新疆的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璀璨的星辰。”木垒县第三小学学生王一淼说。
参观漳州地标增强“五个认同”
此次研学活动紧扣“丝路同源·山海交响”主题,精心选取漳州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地标与文化符号,切实增强了青少年“五个认同”。
在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同学们凝视着女排队员在漳州竹棚馆艰苦训练的照片以及磨破的护膝、陈旧的排球,聆听着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历程,女排精神中蕴含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令大家深受触动。
木垒县研学团参观漳州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记者耿雅薇 摄
龙海区月港海丝馆重现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辉煌。巨大的海船模型、珍贵的贸易瓷器、翔实的航海图志,展示了中华民族开拓海洋、联通世界的智慧与勇气。展馆的展示宛如时空之旅,让研学师生在沉浸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东山关帝庙被誉为“闽南民间艺术博物馆”。飞檐斗拱间精美的石雕、剪瓷雕工艺,凝聚着两岸同胞共同尊崇的忠义精神。孩子们一边参观,一边聆听讲解,深刻体会到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精神纽带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力所能及地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
在谷文昌纪念馆,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生动再现了谷文昌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人民公仆形象,让研学团师生们深受震撼。大家真切感受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木垒县研学团参观谷文昌纪念馆。记者耿雅薇 摄
澳角村帆船基地的“弄潮”体验最为激荡人心。从在科普长廊认识海洋生态,到扬帆出海乘风破浪,孩子们以实践领悟“克服恐惧、逆风前行、永不言弃”的航海精神。这种精神坚定了他们的奋斗信念,深化了他们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
木垒县研学团在澳角村帆船基地乘坐帆船。记者耿雅薇 摄
从文化互鉴到心灵契合的回响
开营仪式上,木垒与漳州青少年互赠新疆葡萄与漳浦荔枝。漳州学子带来了闽南歌曲《姊妹仔》,木垒研学团则表演了哈萨克族歌舞《黑走马》与冬不拉弹奏,两地孩子在文化互动中播下友谊的种子。“漳州小朋友手绘的土楼、海上丝绸之路的小画令人惊叹,我也向他们介绍了我们木垒的少数民族刺绣。”木垒县第三小学学生叶美琦说。
漳州站开营仪式合影留念。记者耿雅薇 摄
开营仪式上,木垒县研学团学生弹奏冬不拉。记者耿雅薇 摄
两地青少年在共同学习、探索和感悟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返程的列车驶离漳州时,木垒的孩子们带走的不只是彩蝶湾的贝壳、关帝庙的纪念册,更是对中华文化更炽热的爱、对民族团结坚定的信念。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山海交响”,以文化为谱、以认同为弦,奏响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音——石榴结籽心相系,同心筑梦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