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科技创新大会参会代表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4.12.19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

  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昌吉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2022年起实施“举院援疆”战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西部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科技援疆指挥部。在昌吉州科学技术局的支持下,西部中心获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项目经费3.6亿元。目前,已集成高品质棉花超高产创建示范新模式,实现了百亩750公斤的高产纪录,为新疆棉花大面积单产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构建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体系,助推昌吉州进入玉米“吨粮田”时代;建立万亩新型沙漠温室示范基地,为工厂化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立足昌吉州优势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我们制定落实西部中心推动昌吉州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中棉113”棉花新品种、“宽早优”高效植棉、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等已成为新疆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支撑技术。与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同频共振、一体发展,聚焦“科技”和“产业”,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农业种子、农业生物、农业产业“四大工程”。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昌吉州企业泰昆集团、慧尔农业、九圣禾种业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通过构建数字棉田、合成生物制造、分子设计育种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有力有效打造昌吉州农业发展新优势。

  (本报记者 刘新新 整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丝路多语言认知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实验室主任吾守尔·斯拉木:

  聚焦两大创新中心建设 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昌吉州十大产业集群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蓬勃发展,充分彰显了昌吉州雄厚的资源优势与坚实的产业基础,凸显出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

  当下全球数字经济竞争激烈,算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建设“新疆国际融合算力中心及空天一体化智算技术实验室”对昌吉州意义重大,建成后将助力昌吉州在全球数字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为国内外众多企业、科研机构及创业者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推动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提升昌吉州的国际影响力。

  院士协同创新中心以院士为核心,深度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汇聚国内外优秀科研力量,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与高效创新,将其打造成高端人才汇聚地和创新成果孵化地,为昌吉州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该中心与昌吉州数字发展局签署“数字昌吉”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推动昌吉州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本报实习记者 耿雅薇 整理)

  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孟宪民:

  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创新赋能准东未来

  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准东开发区)作为国家重要能源产业基地,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已发展成为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在此过程中,科技成为推动准东开发区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创新科技机制方面,准东开发区积极作为,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创新,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在强壮科技“筋骨”方面,准东开发区全力打造“准东智谷”,建成“两院一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新增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等,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较2021年大幅增长。

  在加大研发力度方面,准东开发区聚焦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需求,打造多个5G互联网试点与示范园区,推动智慧矿山建设,科技投入增长显著,研发经费占比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居全州之首。

  在突出人才引育方面,准东开发区出台人才政策,安排专项预算,2024年人才专项资金同比增长53%。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引进培育众多行业人才,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本报实习记者 耿雅薇 整理)

  昌吉学院党委书记罗旭:

  向“强”聚力 向“新”突破

  昌吉学院紧密围绕自治区“五大战略”与“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积极融入昌吉州发展大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以科技创新引领学院发展,不断提升对科技强区、“典范地州”的支撑贡献能力。

  一是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昌吉学院立足新兴产业领域,靶向引进“高精尖缺”创新人才,通过精准引才、强化保障,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坚持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相适应。昌吉学院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按“强工科、优理科、调文科”布局打造学科专业体系,围绕产业新布局,获批多个硕士点及应用型本科专业,理工科专业增长迅速。

  三是推进有组织科研赋能科技创新。昌吉学院聚焦“十大产业集群”,打造20个校级研究机构,共建2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获批1个自治区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联合多方优势科研力量,加快技术协同攻关,着力推动基础性原创性技术创新。

  四是积极推动“四大合作”协同科技创新。昌吉学院积极融入“典范地州”建设,签订众多校企、校校(所)合作协议,共建多个科研创新平台与产业学院,推进新疆研究院建设,彰显汇聚一流人才优势。 

  (本报实习记者 耿雅薇 整理)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天池能源负责人)刘福明: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 打造煤炭产业发展新引擎

  新疆天池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池能源公司)积极践行创新理念,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建立多个博士、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围绕绿色矿山、智能矿山等多方面深入研究,有力推动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根基。

  天池能源公司围绕自身发展需求,大力加强专业化人才团队建设,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大智力支持。在科技引领与数智赋能下,天池能源公司科研成效显著。在煤矿智能化、绿色开采、煤炭清洁利用等方向拥有多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技术创新中心,还获批相关专家服务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

  天池能源公司将依托现有重大科研平台,聚焦煤炭、火电、煤化工等领域关键问题展开攻关。在煤炭领域,推进智能化创新应用与多技术深度融合;在火电领域,围绕节能降耗构建技术体系;在煤化工领域,推动清洁能源转换、新产品开发与降碳减排。

  (本报实习记者 耿雅薇 整理)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昌吉州科技创新大会参会代表发言摘登
发布日期: 2024-12-19 09:24:00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

  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昌吉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2022年起实施“举院援疆”战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西部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科技援疆指挥部。在昌吉州科学技术局的支持下,西部中心获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项目经费3.6亿元。目前,已集成高品质棉花超高产创建示范新模式,实现了百亩750公斤的高产纪录,为新疆棉花大面积单产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构建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体系,助推昌吉州进入玉米“吨粮田”时代;建立万亩新型沙漠温室示范基地,为工厂化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立足昌吉州优势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我们制定落实西部中心推动昌吉州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中棉113”棉花新品种、“宽早优”高效植棉、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等已成为新疆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支撑技术。与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同频共振、一体发展,聚焦“科技”和“产业”,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农业种子、农业生物、农业产业“四大工程”。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昌吉州企业泰昆集团、慧尔农业、九圣禾种业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通过构建数字棉田、合成生物制造、分子设计育种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有力有效打造昌吉州农业发展新优势。

  (本报记者 刘新新 整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丝路多语言认知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实验室主任吾守尔·斯拉木:

  聚焦两大创新中心建设 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昌吉州十大产业集群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蓬勃发展,充分彰显了昌吉州雄厚的资源优势与坚实的产业基础,凸显出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坚定决心。

  当下全球数字经济竞争激烈,算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建设“新疆国际融合算力中心及空天一体化智算技术实验室”对昌吉州意义重大,建成后将助力昌吉州在全球数字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为国内外众多企业、科研机构及创业者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推动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提升昌吉州的国际影响力。

  院士协同创新中心以院士为核心,深度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汇聚国内外优秀科研力量,通过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与高效创新,将其打造成高端人才汇聚地和创新成果孵化地,为昌吉州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该中心与昌吉州数字发展局签署“数字昌吉”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推动昌吉州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本报实习记者 耿雅薇 整理)

  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孟宪民:

  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创新赋能准东未来

  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准东开发区)作为国家重要能源产业基地,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已发展成为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在此过程中,科技成为推动准东开发区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创新科技机制方面,准东开发区积极作为,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创新,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在强壮科技“筋骨”方面,准东开发区全力打造“准东智谷”,建成“两院一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新增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等,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较2021年大幅增长。

  在加大研发力度方面,准东开发区聚焦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需求,打造多个5G互联网试点与示范园区,推动智慧矿山建设,科技投入增长显著,研发经费占比提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居全州之首。

  在突出人才引育方面,准东开发区出台人才政策,安排专项预算,2024年人才专项资金同比增长53%。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引进培育众多行业人才,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本报实习记者 耿雅薇 整理)

  昌吉学院党委书记罗旭:

  向“强”聚力 向“新”突破

  昌吉学院紧密围绕自治区“五大战略”与“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积极融入昌吉州发展大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以科技创新引领学院发展,不断提升对科技强区、“典范地州”的支撑贡献能力。

  一是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昌吉学院立足新兴产业领域,靶向引进“高精尖缺”创新人才,通过精准引才、强化保障,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坚持学科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布局相适应。昌吉学院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按“强工科、优理科、调文科”布局打造学科专业体系,围绕产业新布局,获批多个硕士点及应用型本科专业,理工科专业增长迅速。

  三是推进有组织科研赋能科技创新。昌吉学院聚焦“十大产业集群”,打造20个校级研究机构,共建2个自治区级科研平台,获批1个自治区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联合多方优势科研力量,加快技术协同攻关,着力推动基础性原创性技术创新。

  四是积极推动“四大合作”协同科技创新。昌吉学院积极融入“典范地州”建设,签订众多校企、校校(所)合作协议,共建多个科研创新平台与产业学院,推进新疆研究院建设,彰显汇聚一流人才优势。 

  (本报实习记者 耿雅薇 整理)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天池能源负责人)刘福明: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 打造煤炭产业发展新引擎

  新疆天池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池能源公司)积极践行创新理念,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建立多个博士、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围绕绿色矿山、智能矿山等多方面深入研究,有力推动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根基。

  天池能源公司围绕自身发展需求,大力加强专业化人才团队建设,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大智力支持。在科技引领与数智赋能下,天池能源公司科研成效显著。在煤矿智能化、绿色开采、煤炭清洁利用等方向拥有多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技术创新中心,还获批相关专家服务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

  天池能源公司将依托现有重大科研平台,聚焦煤炭、火电、煤化工等领域关键问题展开攻关。在煤炭领域,推进智能化创新应用与多技术深度融合;在火电领域,围绕节能降耗构建技术体系;在煤化工领域,推动清洁能源转换、新产品开发与降碳减排。

  (本报实习记者 耿雅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