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综述
中国昌吉网(记者 左晓雨 通讯员 杨菊萍)一条条柏油马路贯穿乡村,一排排居民住房干净整洁,一个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这一切,都记录着木垒县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近年来,木垒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融”的导向、做实“融”的文章、拓展“融”的内涵,围绕“三廊道一中心”有形有感有效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高位推动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抓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根本保证。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木垒县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紧扣“三抓三促”,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抓理论学习,促学习教育常态化,木垒县各级党委(党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中心组学习内容、党校培训重点内容以及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培训内容;抓制度建设,促创建体系规范化,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县创建工作,配齐县、乡、村三级专职工作力量,逐步构建起县级统筹抓总、乡镇具体落实、村级宣传发动、群众广泛参与的联动创建格局;抓责任落实,促考评措施标准化,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巡察和督查、通报和报告、考核激励、绩效考评“六大机制”,推动创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实落细。
交融互促
共创和谐美好未来
入夏以来,木垒县东城镇文化站启动流动红色电影放映活动,《铁马英歌》《绝地重生》等多部讲述革命历史、英烈事迹的影片,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大家重温了峥嵘岁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来,木垒县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突出位置,挖掘开发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依托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节点,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强化文艺精品创作,打响“木垒河”文化品牌,建成新疆首家主题文学馆——刘亮程文学馆,广泛开展全民阅读、研学体验、研讨交流等活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和内涵,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同时,木垒县还持续深入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提升行动,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技能+创业”的组合式培训,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
此外,木垒县还在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持续发力,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十一进”和“十好”微创活动,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结对子”“手拉手”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依托对口援疆工作机制,组织全县7094名中小学生与福建漳州、南平等地学校学生“结对共建”,开展研学交流、夏(冬)令营“手拉手”联谊活动等;组织干部人才赴福建学习、挂职锻炼,实现产业互补、文旅互融、人才互送。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持续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起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见行见效
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
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木垒县坚持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融合”、社会“融洽”,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盛夏时节,走进木垒县西吉尔镇水磨沟村,一幅乡村美景展现在眼前。水磨沟村将民族团结与生态宜居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充分发挥传统古村落、特色美食及南部山区独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民宿等产业。近年来,木垒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百余个乡村振兴项目,2022年木垒县成为全疆唯一获批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木垒县聚焦“双千双百双基地”目标,全力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聚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同时,木垒县坚持以依法治县和法治建设为统领,制定颁布实施有关原始胡杨林、水资源保护等8项条例办法,以良法促善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村规民约,推行“党建+”治理模式,建立村(居)民议事会,通过成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打造“百米法律服务圈”等途径,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实现民主议事、民题民解,推动全社会共同维护民族团结。
叶层层成荫,木棵棵成林,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新时代新征程上,木垒县各族人民正心手相牵,凝聚团结奋斗合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成效,共同谱写繁荣发展的和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