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调为先、重修复、扶弱势 “调”出家和万事兴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马晓芳报道)5月24日,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家事审判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通报了近年来昌吉州家事审判工作相关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
2021年至2023年,昌吉州两级人民法院共受理家事纠纷案件9341件,其中离婚纠纷案件7444件,占家事类案件的79.69%,扶养、赡养、抚养纠纷案件869件,继承纠纷案件417件,其他案件611件。从审理结果分析,近年来,受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引导,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随着多方联动调解与审判工作的深度融合,家事纠纷案件调撤率明显提高。近三年,昌吉州两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离婚纠纷案件中,判决1390件,调解4277件,撤诉1726件,调撤率达80.64%。
近年来,昌吉州两级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推进家事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在健全机制、能动司法、法治宣传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昌吉州两级人民法院积极贯彻“如我在诉”的理念,对涉及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快立快审快结,推行圆桌审判,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审判团队、统一裁判标准;依托“石榴花妇女维权工作室”“法官工作室”“法院+”等特色品牌,着力解决家事审判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利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及各类平台进行法治宣传,通过公开审理典型案件、基层宣讲等形式,以案释法,弘扬婚姻家庭新风尚,倡导优良家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创新诉调对接机制,搭建诉调对接平台,引入外部力量,组建内外结合的家事调解队伍,建立法院主导、各界参与、专业介入的工作机制,实现从裁判案件向情感修复、亲情弥合的转变。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在与昌吉州妇联、检察院、公安、民政等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切实做好诉讼调解与妇联组织调解、社区网格调解的衔接工作。该院还选派法官对妇联干部、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社区网格员进行法律业务培训,增强基层组织纠纷治理能力;充分发挥法院的专业优势和行政部门的职能优势以及社会组织的群众基础优势,聚合多方力量助力家事纠纷的化解工作。
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周美蓉表示:“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事纠纷是最贴近群众生活的案件。家事案件既包含财产关系,也包含人身关系;既涉及案件当事人,也涉及利害关系人,当事人之间常常因掺杂着情感纠葛,心结难解,处理不好容易酿成恶果。昌吉州两级人民法院在家事审判工作中牢固树立‘和为贵、调为先、重修复、扶弱势’的工作理念,将家事审判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力争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以小家和睦促大家和谐,用法治力量守护万家灯火。”
昌吉市北京南路街道金融社区党委副书记朱倩倩表示:“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我们将切实做好诉讼调解与社区网格调解的衔接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的群众基础优势,聚合多方力量助力家事纠纷的源头治理,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稳定。”
相关链接
家事纠纷防范提示建议
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就离婚、继承、分家析产纠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争议问题,结合司法实践,给出如下提示建议:
一、夫妻协议离婚并分割财产时,需尽量明确财产范围并尽快履行,防止事后引发争议。
夫妻如因感情破裂确需离婚,在协议离婚时要注意对分割财产的范围、数量、交付时间进行明确约定,离婚后应及时变更房屋产权登记并完成动产实际交付。如未及时履行协议,发生一方反悔或将财产权属转移给第三人的情况,则会导致另一方基于协议的权益难以实现。离婚登记不但可能产生财产分割的后果,而且必然导致婚姻关系在法律上彻底解除。夫妻要充分认识到婚姻并非儿戏,摒弃以办理户口、规避限购、转移财产为目的进行“假离婚”的行为。
二、公民立遗嘱处分自身财产时,需严格遵照法律规定。
法律赋予公民以遗嘱形式对自己生前财产进行处分的权利,充分贯彻了遗嘱自由的立法精神,但是,遗嘱自由并不代表遗嘱人可以随心所欲订立遗嘱。遗嘱必须兼具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才能具有法律效力。从形式要件来看,法律对遗嘱的形式具有严格要求,遗嘱人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遗嘱类型,按照法律规定的遗嘱形式要件订立遗嘱。常见遗嘱形式瑕疵包括日期签署不全、见证人不具备见证资格、录音录像记录的遗嘱订立过程不完整等等。从实质要件来看,遗嘱人应对遗嘱内容仔细斟酌,对财产的处理既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亦不能随意增添限制条件。
三、父母为子女大额出资或将房产赠与子女时,应对风险未雨绸缪,为晚年生活留有余地。
父母对子女提供大额出资时,宜由父母、子女及配偶共同商议,明确出资性质是借款还是赠与子女一方或夫妻双方。即使父母碍于情面未能签署正式的借款合同,也应通过微信、短信、转账备注等形式对款项性质予以明确,避免产生纠纷时承担不必要的诉讼风险。父母准备将名下房屋处分给子女时,应先对自身经济条件、身体状况、养老条件进行考量,慎重赠与或低价出售给子女,以免出现受赠人不尽赡养义务、子女之间出现矛盾等情况引发诉讼,一方面损伤家庭和气,另一方面也可能使老人丧失经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