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链”上昌吉·融入丝路品牌招商之CCUS产业促进交流会在昌吉迎宾馆举行。会上,江苏新世纪江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 记者 巨海成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5月13日上午,在昌吉迎宾馆会议厅里,一场盛会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产业发展的“春天”拉开了帷幕——昌吉州“链”上昌吉·融入丝路品牌招商之CCUS产业促进交流会在此举行,来自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行业头部企业的专家们齐聚一堂,共同探究CCUS产业发展的可行之道。
走进开幕式现场,以蓝色为主色调的会场展板预示着CCUS产业是新蓝海,向与会者传递出“链”上昌吉·融入丝路品牌招商的心意。一大早,活动尚未开始,参会者们便早早在会场内聚集,三五成群地交流着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交流着CCUS产业激发的澎湃新质生产力。
这是昌吉州招商引智的又一场重磅活动,也是一次共赢发展的全新启航。现场30家企业参会,“大咖”云集、名企汇聚,气氛热烈。在对话与交流间,碰撞出合作的火花。
“什么是CCUS产业?”“能源消费总量与行业碳排放的背景意义是什么?”新疆大学“天池英才”特聘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陈绍云用一个问句引入了他的分享。陈绍云就“‘双碳’背景下CCUS技术应用与发展”做CCUS产业发展主题报告,他用历史视角和国际视野条分缕析地讲述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讲者恳切,听者奋然。
陈绍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CCUS技术应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二氧化碳减排手段,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托底技术保障。大力推动CCUS产业发展是破解昌吉州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难题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不断提高全州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这次盛会有绿色产业展示,有绿色发展理念交流,有政产学研合力打造CCUS产业新高地的探索,有探讨CCUS产业赋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路径,充分彰显了昌吉州奋力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决心和信心。
——看潜力,昌吉州发展CCUS产业优势明显、大有可为。
昌吉州作为能源大州,承担着“疆电外送”和能源保障的重任,发展CCUS产业优势明显。由于碳源企业主要集中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乌昌石等区域,因此二氧化碳封存地相对集中。二氧化碳封存在成本和驱油收益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看基础,昌吉州发展CCUS产业底盘坚实、风景独好。
目前,昌吉州在建和拟建的CCUS项目共有5个、总产能达到61万吨。这些项目包括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现代煤化工项目,建成后将为CCUS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碳源。
——看科技,昌吉州发展CCUS产业动能充沛、动力强劲。
由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CCUS技术创新中心,正在积极开展二氧化碳驱油和咸水层封存先导试验。同时,昌吉州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协同合作等方面发力,加快锻造绿色竞争力。
——看平台,昌吉州先行先试,搭建CCUS交流合作平台。
CCUS涉及碳捕集、运输、利用与封存等多个环节,CCUS产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为实质性推动CCUS产业集群式发展,深化企业间的合作力度,促进优势互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昌吉州成立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促进会,将州内外碳源企业、碳捕集企业、碳封存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联合起来,在二氧化碳捕集、咸水层封存、多途径利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推动CCUS产业发展。
“双碳”目标下,国内CCUS产业迎来发展的时代东风。企业是落实“双碳”政策的重要主体,也是助力技术创新的成员之一。会上,专家学者们以碳产业政策与CCUS技术研讨为主题,围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碳资产价值管理与变现等领域,将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分析相结合,分享智慧、深入交流,为“双碳”目标建设贡献新的观察、新的思想、新的方案。
今年,昌吉州不少企业纷纷布局碳捕集项目,加大CCUS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探索二氧化碳高效利用的新模式、新业态。
玛纳斯县人民政府与江苏新世纪江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100万吨碳捕集联产220万吨碳基复合肥绿色产业链项目,该项目旨在助力玛纳斯县火力发电行业实现深度减排。
1月7日,在奇台县喇嘛湖梁工业园区,新疆裕隆丰源气体有限公司的《化工尾气碳捕集与氢能综合利用》项目进行了二氧化碳捕集生产与提氢装置的投料试车,成功产出了高纯液体二氧化碳和氢气。项目的投产将有效减少二氧化碳大气排放,提高氢能充分利用能力,最大限度节能减排降耗。“作为业界知名的气体生产与服务商,我们专注于提供优质安全的气体产品及解决方案。这个项目通过循环利用蓝山屯河能源甲醇裂解制氢过程中排放的解析气精馏提纯,建设年产15万吨高纯液体二氧化碳与2000吨高纯氢气项目。目前生产一切正常,产量稳步递增,今年预计达到年产10万吨二氧化碳、1600吨氢气产品的目标,销售额预计可达4500万元。”新疆裕隆丰源气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爱华表示。
产业促进交流会现场,围绕CCUS等领域,昌吉州共签订3个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期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达到百万吨级产能,实现CCUS产业发展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