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不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进步,持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市场繁荣,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让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让文化在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乡村非遗、繁荣乡村经济、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广大农牧民树立发展信心、提振精神、点燃激情、凝聚人心,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实施立心铸魂工程,强化乡村思想政治引领
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微信微博抖音推广、领导干部讲党课、云课堂、大喇叭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进乡村活动。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宣讲队伍,利用农牧民夜校、面对面宣讲等形式,深入农村开展“入户宣讲”“文艺+宣讲”等理论宣传宣讲活动。以“社会科学普及周”“宪法宣传周”等节点为契机,在乡村举办系列讲座、志愿服务、展览、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不断增强农牧民的科学素养和法治观念。探索推出“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等学习体验项目,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看历史、游家乡、爱祖国”学习体验等主题活动,增强各族群众与党同心奋斗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规划和扶持力度,鼓励各县市探索制定扶持基层文艺创作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文艺创作生产活力。围绕乡村振兴、移风易俗、家风家教等主题,组织各级文艺工作者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采风活动,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农村现实题材作品。持续加大“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下基层·送健康”等品牌活动的频次和覆盖率,广泛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我的书屋·我的梦”“畅阅全城·书香昌吉”等阅读推广活动,给基层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定期举办“美丽乡村健康跑”等农牧民体育活动,持续打造天山马拉松、“骑行木垒 畅游山城”“玛河英雄”龙舟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推广“村BA”篮球赛、赛马、刁羊等乡村体育赛事,鼓励农村自办“我们的村晚”“我们的节日”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体活动需求。
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夯实文化振兴实践载体
持续推动文化资源和项目向乡村倾斜,统筹建设各类文化活动场所,逐年实施乡村舞台修缮、活动室改造提升等建设项目,探索打造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农业科技站”等共建共享共用模式。优化各级文化场馆错时延时开放,设计符合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升各类文化阵地使用率,让文化阵地真正用起来、活起来。拓展昌吉州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数字资源,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要,让数字化为乡村文化赋能。提升乡村阅读推广面和适用性,逐年打造一批智慧农家书屋,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辐射带动效应,以乡村企业、餐厅、商店、卫生院、学校、供电所等为载体,打造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常态化免费为群众提供饮水、雨伞、充电等便民服务,推动志愿服务来到乡村基层,做到百姓身边。坚持需求导向,探索建立乡村引才、留才工作机制,建立州、县(市)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与基层群众文艺团队结对帮扶机制,邀请州域内文化名人赴乡村开设摄影、书法、美术等艺术讲堂,将“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加大乡村文化队伍培训力度,每年定期组织举办基层文化带头人、文艺志愿者培训班,切实提升基层自办文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实施文化守根工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始终坚持面向基层、乐在群众,积极组织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不断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常态化开展元宵社火、赛龙舟等具有鲜明内涵、体现时代特色的节日文化活动。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时间节点,组织群众开展主题教育及体验活动,把红色文化融入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之中。积极挖掘打造新疆曲子、新疆花儿、剪纸等非遗项目,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设置非遗摊位、互动体验、作品展览、网络直播、打卡集章等方式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加大对拔廊房等传统建造工艺,刺绣、骨雕等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九碗三行子、粉汤等特色美食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守住文化根脉、传承文化基因。
实施文明育人工程,大力弘扬时代新风
将村规民约融入农牧民日常生产生活,充实简办婚丧喜事、减轻人情负担、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孝老爱亲等内容。全面普及乡村文明行为规范,广泛开展“文明家风”“文明过节”“文明祭扫”“文明上网”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文明和谐的乡风环境。以清洁家园、邻里守望等为主题,组织农牧民群众参与学雷锋、共建美丽家园、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积分兑换”“时间银行”、关爱礼遇、帮扶慰问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农村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主题党日、村民说事日、村民代表大会等活动,开展典型示范宣讲,大力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
实施文旅融合工程,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木垒书院、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画家村等艺术家村落活化乡村的重要作用,支持村镇开发休闲观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乡村旅游产品,培育壮大乡村游、自驾游等文旅业态。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开发,培育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地方品牌,形成一批以春季郊外出行踏青赏花、夏季下乡避暑品评美食、秋季漫步农田休闲采摘、冬季冰雪畅游特色体验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强化景区带动、节庆拉动、文旅互动,常态化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办好碧玉文化节、美食文化节等特色活动。
(作者于海谦、蒋玉峰、朱晓玲、贺宇、金艺萱、蔻莹莹、吴越峰)
昌吉州社科联课题研究成果(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