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项目声波增雨作业点初步选定吉木萨尔县潘家台子和木垒县三眼泉水库,预计今年增水500万吨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王薇、通讯员王小刚报道)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昌吉州,正在探寻增加降水的新路子。年初,我州与清华大学合作实施昌吉州声波增雨试验评价项目,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向飘在天空的云朵“借水”。4月1日,该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进入声波增雨野外试验点选址阶段,预计今年启动的两个声波增雨试验点可为昌吉州增水500万吨。
作为全疆粮食主产区,昌吉州拥有45个大中型灌区,2023年春灌面积达670余万亩。全州平原农业区的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50毫米至240毫米,而年蒸发量则约为1600毫米至2100毫米,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由于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干旱成为昌吉州农业生产的“大敌”。
缺水,会影响经济社会多领域的运作与发展,除了要“节流”,不断探索水资源管理方式加以应对外,开发利用来自云端的“活水”——空中云水资源,是有效的“开源”出路之一。
“空中云水资源是指存在于大气中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总量,是通过人工干预可以直接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集中在中低层的云里。”昌吉州水管总站站长陈亮介绍,通过人工催化的手段使云水资源有可能被开发成为降水,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工增雨。
作为淡水资源最重要的来源,大气降水主要来自海洋和陆地水的蒸发;当水汽上升时,会在天空冷却并凝结成云,然后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地面,渗入土壤或形成径流汇入江河湖海;水再次蒸发,补给大气水汽,周而复始。
人工影响天气虽能让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呼风唤雨”,但并不意味着降水从此就“随心所欲”。
昌吉州声波增雨试验评价项目内容包括声波增雨试验点建设、声波增雨试验作业、声波增雨效果检验与效益评价3个阶段,了解当地的云水资源状况及主要的降水云系特性,通过准确预报、专业监测,实现人工增雨的科学作业,从而达到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目的。
《昌吉州声波增雨试验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初步选定吉木萨尔县潘家台子和木垒县三眼泉水库为声波增雨作业点,于2024年4月至10月期间开展声波增雨试验作业,经过声波增雨试验效果检验,最终确定昌吉州声波调控空中云水资源工程体系初步方案。
据清华大学初步估计,昌吉州声波增雨比例在15%至20%区间,可实现空中—地表—地下耦合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对解决全州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流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格局往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该项目确定后,我局相继印发推进声波增雨试验评价项目工作相关文件,建立了上下衔接、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工作机制。我们将会同气象部门持续在空中云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上发力,为开发利用昌吉州空中云水资源提供更多科学支撑。”昌吉州水利局局长李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