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昌吉|在奋进新征程中书写财政答卷
发布时间:2024.04.03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马玥)从高空俯瞰昌吉州,是什么模样?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印象昌吉》镜头里的昌吉:碧水奔流、沃野舒展,民生幸福,一组组美丽画卷组成了流动的风景线……

  大美昌吉新画卷,“一笔一画”皆来之不易。翻看昌吉州政府预算“大账本”,有生态画卷、工业潮涌,有城乡巨变、万家灯火,有改革奔流、开放气象,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典范地州的奋斗画卷徐徐铺展、脚步深深……

  2023年昌吉州财政局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聚财有方,生财有道,用财有效,圆满完成全年目标,有效支持全州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势的蓄积壮大,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亮眼成绩单。

  顶压奋进 财政运行稳中向好

  2023年是昌吉州经济复苏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工业大州勇挑大梁,顶住多重压力、克服多种困难,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昌吉州公共财政服务中心主任孙继明介绍:“2023年,州财政紧盯收入目标,强化税收征管,深挖非税增收潜力,落实财政收入调度工作机制,财政收入规模稳居全疆前列,实现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逆势增长。着力支持乡村振兴、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发展等,有力地推进了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里行间”看国计民生。2023年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27.35亿元,增长2.34%,财政收入规模稳居全疆第二。坚持把财政资金用到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财政支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85.49亿元,同比增长6.84%,财政保障职能得到有力发挥,昌吉州党委、政府各项重大战略部署得到有效落实。

  这一年,州财政提效加力,夯基垒台,着力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守底线,“大账”有力度,“细账”有温度,为发展“添能”,为幸福“加码”,全州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这一年,州财政锚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目标,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一幅日新月异的璀璨图景在庭州大地次第展开;

  这一年,州财政围绕打造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凝财聚力,突出重点,重大决策部署保障有力,持续提升产业项目支撑力,提升新增长点竞争力,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握指成拳 重点领域保障有力

  近日,2023年新疆工业企业研发投入50强企业名单出炉,昌吉州有9家企业上榜。

  科技创新,离不开“钱袋子”。2023年州财政设立1亿元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兑现各类奖补资金8555万元,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15.46亿元,致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2023年我们在收支两端发力,坚持集中财力、优化结构、节用裕民,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少,确保把‘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聚焦统筹协调,形成纵贯全州的政策合力、资金合力、组织合力和工作合力,高质量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昌吉州公共财政服务中心主任孙继明说。

  乡村振兴铺陈新景——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统筹安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9.55亿元,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乡村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

  文化润疆硕果盈枝——

  文化润疆持续深化。下达资金2.49亿元,大力支持思想文化宣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保障与疆内外主要媒体的宣传合作,积极开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落实全州440个行政村文化运营建设和“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促进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粮食安全得到巩固。下达补助资金10.38亿元,支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扶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大州进一步稳固,为全州百姓吃“放心粮”、端“安全碗”筑牢基础。

  重大项目保障实施——

  2023年州财政安排3.51亿元支持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东三县地下水补给工程项目。安排2.82亿元助力奇台江布拉克机场项目完成试飞。全面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累计下达直达资金47.02亿元,助力激活新质生产力。

  减税降费真金白银——

  落实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足额保障退税资金,及时做好调库管理,确保不因资金影响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全年通过“减、免、抵、退、缓”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释放税收政策红利48.38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9.48万户次,为企业注入资金活水,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助力企业轻装前行,提振企业信心,更好激发市场活力。

  扩大消费落地见效——

  2023年州财政投入2400万元支持开展“乐享假日”“乐享消费”系列促消费活动。

  民生工笔绘就幸福曲线

  “开饭喽!”1月25日中午1点,昌吉市延安北路街道柳树巷社区助餐点里饭香四溢,老人们打好饭菜围桌而坐,几个家常菜有荤有素冒着热气。

  老有颐养、暖心暖胃,在昌吉市,开在家门口的47个助餐点平均每天为近千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15分钟服务圈”圈出幸福夕阳红。

  2023年全州民生支出301.5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23%,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2023年8月29日,昌吉市第三小学新校区投入使用,317名一年级新生喜气洋洋走进新校园。

  “学位”是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2023年全州建成11所公办幼儿园、4所中小学,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3000个、义务教育学位7200个。州财政投入1.5亿元实施中小学教室“明亮工程”,改造提升98所中小学校园环境,用一笔笔真金白银托起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老话儿说,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现如今,昌吉人的日子里可不仅仅装着衣食住行,还装着奋斗的青春、幸福的晚年和丰盛的精神食粮。

  财政发力,幸福稳稳——

  2023年州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1.83亿元,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扩容提质,安心贴心——

  州财政深化“三医联动”综合改革,2023年药品耗材纳入三明采购联盟,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保障能力。

  社会保障,更有温度——

  州财政2023年筹集养老保险补助资金28.64亿元、医疗保险基金34.7亿元。全州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00元,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民生事业,绿色发展——

  州财政安排农村清洁取暖改造资金5.8亿元,全州4.15万户农牧民实现了方便、安全、清洁取暖。为10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提供资金保障,老旧小区群众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年,是时间的刻度,也是民生进步的标尺。一个个惠民清单被极速书写,一个个民生短板在加速补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昌吉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24年州财政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自治区、州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让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的幸福底色更厚重。”昌吉州公共财政服务中心主任孙继明表示。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高质量发展看昌吉|在奋进新征程中书写财政答卷
发布日期: 2024-04-03 11:34:16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马玥)从高空俯瞰昌吉州,是什么模样?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印象昌吉》镜头里的昌吉:碧水奔流、沃野舒展,民生幸福,一组组美丽画卷组成了流动的风景线……

  大美昌吉新画卷,“一笔一画”皆来之不易。翻看昌吉州政府预算“大账本”,有生态画卷、工业潮涌,有城乡巨变、万家灯火,有改革奔流、开放气象,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典范地州的奋斗画卷徐徐铺展、脚步深深……

  2023年昌吉州财政局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聚财有方,生财有道,用财有效,圆满完成全年目标,有效支持全州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势的蓄积壮大,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亮眼成绩单。

  顶压奋进 财政运行稳中向好

  2023年是昌吉州经济复苏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工业大州勇挑大梁,顶住多重压力、克服多种困难,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昌吉州公共财政服务中心主任孙继明介绍:“2023年,州财政紧盯收入目标,强化税收征管,深挖非税增收潜力,落实财政收入调度工作机制,财政收入规模稳居全疆前列,实现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逆势增长。着力支持乡村振兴、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发展等,有力地推进了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里行间”看国计民生。2023年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27.35亿元,增长2.34%,财政收入规模稳居全疆第二。坚持把财政资金用到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财政支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85.49亿元,同比增长6.84%,财政保障职能得到有力发挥,昌吉州党委、政府各项重大战略部署得到有效落实。

  这一年,州财政提效加力,夯基垒台,着力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守底线,“大账”有力度,“细账”有温度,为发展“添能”,为幸福“加码”,全州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这一年,州财政锚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目标,加力提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一幅日新月异的璀璨图景在庭州大地次第展开;

  这一年,州财政围绕打造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凝财聚力,突出重点,重大决策部署保障有力,持续提升产业项目支撑力,提升新增长点竞争力,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握指成拳 重点领域保障有力

  近日,2023年新疆工业企业研发投入50强企业名单出炉,昌吉州有9家企业上榜。

  科技创新,离不开“钱袋子”。2023年州财政设立1亿元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兑现各类奖补资金8555万元,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15.46亿元,致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2023年我们在收支两端发力,坚持集中财力、优化结构、节用裕民,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少,确保把‘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聚焦统筹协调,形成纵贯全州的政策合力、资金合力、组织合力和工作合力,高质量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昌吉州公共财政服务中心主任孙继明说。

  乡村振兴铺陈新景——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统筹安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9.55亿元,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乡村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

  文化润疆硕果盈枝——

  文化润疆持续深化。下达资金2.49亿元,大力支持思想文化宣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保障与疆内外主要媒体的宣传合作,积极开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落实全州440个行政村文化运营建设和“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促进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粮食安全得到巩固。下达补助资金10.38亿元,支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扶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大州进一步稳固,为全州百姓吃“放心粮”、端“安全碗”筑牢基础。

  重大项目保障实施——

  2023年州财政安排3.51亿元支持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东三县地下水补给工程项目。安排2.82亿元助力奇台江布拉克机场项目完成试飞。全面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累计下达直达资金47.02亿元,助力激活新质生产力。

  减税降费真金白银——

  落实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足额保障退税资金,及时做好调库管理,确保不因资金影响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全年通过“减、免、抵、退、缓”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释放税收政策红利48.38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9.48万户次,为企业注入资金活水,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助力企业轻装前行,提振企业信心,更好激发市场活力。

  扩大消费落地见效——

  2023年州财政投入2400万元支持开展“乐享假日”“乐享消费”系列促消费活动。

  民生工笔绘就幸福曲线

  “开饭喽!”1月25日中午1点,昌吉市延安北路街道柳树巷社区助餐点里饭香四溢,老人们打好饭菜围桌而坐,几个家常菜有荤有素冒着热气。

  老有颐养、暖心暖胃,在昌吉市,开在家门口的47个助餐点平均每天为近千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15分钟服务圈”圈出幸福夕阳红。

  2023年全州民生支出301.5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23%,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2023年8月29日,昌吉市第三小学新校区投入使用,317名一年级新生喜气洋洋走进新校园。

  “学位”是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2023年全州建成11所公办幼儿园、4所中小学,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3000个、义务教育学位7200个。州财政投入1.5亿元实施中小学教室“明亮工程”,改造提升98所中小学校园环境,用一笔笔真金白银托起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老话儿说,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现如今,昌吉人的日子里可不仅仅装着衣食住行,还装着奋斗的青春、幸福的晚年和丰盛的精神食粮。

  财政发力,幸福稳稳——

  2023年州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1.83亿元,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扩容提质,安心贴心——

  州财政深化“三医联动”综合改革,2023年药品耗材纳入三明采购联盟,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保障能力。

  社会保障,更有温度——

  州财政2023年筹集养老保险补助资金28.64亿元、医疗保险基金34.7亿元。全州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00元,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民生事业,绿色发展——

  州财政安排农村清洁取暖改造资金5.8亿元,全州4.15万户农牧民实现了方便、安全、清洁取暖。为10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提供资金保障,老旧小区群众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年,是时间的刻度,也是民生进步的标尺。一个个惠民清单被极速书写,一个个民生短板在加速补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昌吉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24年州财政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自治区、州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让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的幸福底色更厚重。”昌吉州公共财政服务中心主任孙继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