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
近年来,昌吉州通过“链式集群”发展模式,推动“八大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一系列新突破。助推昌吉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通过协同创新的制度安排,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构建符合我州实际的政策支撑体系。
提高产业链能级
形成产业链生态系统。实施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计划,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构建首尾相连、上下相依、集约集聚的产业生态循环体系,形成大企业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域内企业相互支撑的产业链生态系统。
畅通产业链循环通道。对加工工艺所需原材料、关键技术等存在相通或相近的企业组建“产业链联盟”,建立互利共赢、相互促进的战略合作关系,助推上下联动,突出资源共享,畅通区域产业链循环通道。
重构从制造端到市场端全产业链。依托电商产业园,构建供应链和运营新模式,集电商、快递、仓储、人才培训、金融、信息技术交流、服务中心等功能于一体,覆盖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电子商务重构从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产业链,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加强应用平台建设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四方合作”,加快推进“两区”建设,引进一批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在三大园区布局。推动企业建设自治区级创新平台,逐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推进县域产业园区扩容升级。打造一批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通过对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实现资源设施共建共享,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
加快推进外贸平台建设。支持推动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基础设施良好、配套设施齐全的合作园区。重点推进昌吉州的输变电、新能源、新型建材、农副土特产品精深加工等优势技术和标准在周边国家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力开发分销市场,构建商企联盟,延伸国际营销及物流渠道,搭建良好的经贸合作平台;积极申请创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开展进口商品保税零售业务,创办“海外仓”、体验店及配送网点等绿色通道,通过实施应用示范项目等措施积极支持跨境电商业务发展。
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大“企业上云”“智改数转”工作力度,创建一批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积极组织企业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等线上、线下对接活动。提升企业参与数字赋能产业转型的资金补助力度,推动基于企业内部和产业集群的数字“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产业数字化生态建设。
推进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加快昌吉高新区曙光园和创新园科创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发团队或机构,加强与本地传统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昌吉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应积极参与数字化改造的开发,积极构建产学研新生态。重点引进培育在数字经济关键环节缺失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多层次搭建储备人才梯队。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倡导“飞地”模式。把昌吉州优质企业跨区域扩大生产视作招商引资考核,如位于昌吉市的优质企业,可到昌吉州其它地方设厂,既享受土地价格方面的优惠,又能享受“飞地”考核政策,积极创建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县市招引符合政策的企业入驻准东开发区,探索州域内“飞地经济”“飞地园区”新发展模式,提升共建合作水平。
实施工业用地统筹管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土地要素最优配置,减少闲置低效用地。对全州工业项目用地进行统筹管理,保障重大工业项目快速落地投产见效。
强化金融支撑作用
引导产业基金支持优势产业发展。设立招商引资专项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政府支持领域和产业。通过引导基金注资和市场化募集,撬动各类社会资本,用于新材料、装备制造、循环经济、生物科技等项目。
推动绿色金融支持产业优化升级。当下要充分利用上交所对绿色债开辟的绿色通道,鼓励我州传统产业基于绿色发展目标,申请转型升级专项项目融资,享受国家的绿色金融扶持政策,从源头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加快建立转型升级并购基金。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权,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重组改造。
实现一体联动高效发展
突出“联”动。加快推进设施联通、标准联接、信息联网、企业联盟、多式联运,努力实现设施层面的“联”、装备层面的“联”和业务层面的“联”,促进区域物流降本增效。
强化“融”合。实质性推进货物多式联运“一单制”,在准东开发区建成综合交通“数字枢纽”,实现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运输增效、物流降费,实现“融”合发展。在畅通物流大通道的基础上,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形成产业优势,形成闭环循环链条。
全面协同。探索创新乌昌同城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深度参与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及自贸区建设,全面深化与乌鲁木齐市的合作交流,高水平推进跨区域协调联动,打通双向循环堵点。
(作者为昌吉州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