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以科技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发布时间:2024.03.12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郭鹏飞)

  昌吉州科技投入持续加码,2023年州本级财政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同比增长354%,居全疆第一;

  2023年全州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占比居全疆第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0.51%,居全疆第一;

  2023年全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1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6亿元,创历史新高……

  自治州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等“十大典范行动”,塑造一个崭新昌吉。

  昌吉州党委、政府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纵深推进,以扎实举措培育打造创新平台优势、技术领先优势、产业竞争优势、人才支撑优势、创新生态优势,为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

  走进位于昌吉市的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只见一条条种子加工生产线有序运行。2023年7月21日,经专家组测定,奇台县西北湾镇二屯村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新粮169高产示范田亩产813.9公斤,刷新新疆优质小麦高产纪录。

  新粮169是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150余万元,历时10年共同精心选育的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目前,已在昌吉州、伊犁州等地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

  自治州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平台、抓转化、增投入、聚人才,切实激活全州高质量发展的源源动能。

  近年来,昌吉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发展重大需求,聚焦优势产业,结合全州3个千亿级、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点燃创新强引擎。

  如何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堵点,2023年9月,全疆首个“丝路联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启动上线。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发布科技成果356项、技术需求378项,推动300多家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20多所疆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线上技术交流对接活动46场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十余项。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昌吉州为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鸿沟,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精准施策的不懈努力。

  “2023年,我们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创新需求,梳理企业创新资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张清单’,建立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储备项目523项。”昌吉州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葛伟娟介绍,“围绕棉花纺织、现代种业、煤炭煤电煤化工、光伏硅基铝基等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难题和‘卡脖子’问题,昌吉州启动实施优质抗逆稳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54项。生物降解新材料应用、特高压换流变压器研制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从0到1的突破。”

  葛伟娟介绍,2024年昌吉州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为核心,加快构建“三区引领、两带协同、一城示范”科技创新发展格局。计划实施两区重大科技项目35项,投入财政资金3200多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21亿元,驱动优势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引领辐射带动全州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在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智能示范车间,偌大的工厂里少见工人的身影,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生产车间装上了“智慧大脑”,机器人工友遍布各个生产环节。

  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领跑。昌吉州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个又一个“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竞相涌现,传统工业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全州“上云”企业数量达到568家,昌吉州正在从“昌吉制造”向“昌吉智造”迈进。

  1月19日,在特变电工新疆输变电科技产业园内,在工人的操作下,一台台大型变压器正在接受各项测试。车间另一个区域,摆放着一个个2米多高的巨型线圈模具,上面已经绕好了紧密的线圈,工人一一调整,确保平整度和紧实度。

  “千万不要小看这0.5毫米,高手过招,就在分毫之间。”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变压器厂超高压生产中心经理宋新平指着身后的变压器总装现场,满脸自豪,“线圈外径偏差精度在国际上标准为≤1毫米,特变电工如今已经领先0.5毫米。”目前,该公司已承接沙特阿拉伯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批量化产品生产任务,正在加紧生产中。

  自治州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强化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作,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

  2023年,昌吉州制定出台《关于支持重点产业关键环节科技创新率先突破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项政策措施,构建起以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服务创新体系为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2023年,昌吉州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梳理汇总国家、区、州惠企政策65项,服务企业568家,政府、企业、高校、服务机构、社会大众等多元主体作用有效发挥,人才、资金、平台、项目、政策等多重要素实现汇集并向重点产业覆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整体提升。”葛伟娟介绍。

  同时,一盘科技创新的大棋正在庭州大地上展开。2024年,昌吉州科学技术局计划实施创新高地建设行动、重点项目支撑行动、高企倍增行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赋能行动、高水平科技合作行动、创新人才引育行动共六大科技创新行动,到2024年底自治区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将达到170个。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

  自治州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强化科技创新“1到100”的成果转化。

  2023年3月21日,世界首台容量最大的户外智能型50000千伏安/110千伏有载干式变压器从特变电工新疆输变电科技产业园装车发运,这台干式变压器的“出生地”正是昌吉州。

  “2024年,我们将积极发挥1亿元‘两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撬动作用,加快特变电工科技城、蓝山屯河科技城、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开展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粮食作物基因育种等6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并实现成果转化,形成产能、能级跃升的链式反应,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葛伟娟表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2023年,昌吉州完善科技人才战略布局,着力建设规模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全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82件,同比增长12.8%;研发人员为3489人,位居全疆第二;备案科技特派员1685名,位居全疆第一。昌吉州引进25名院士专家领衔产业攻关,累计引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800余名、创新团队36个、海外人才50人次,构建起按需求才、以产聚才、错位抢才、刚柔用才、人尽其才的良好人才生态。

  自治州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2024年引育科技领军人才50名、国家级创新团队7个,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5家、位居全疆前列。

  为了下好“创新棋”,昌吉州在强主体、兴产业、促转化、筑平台、配资源、创环境、强人才上下功夫。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2024年昌吉州以重大平台、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精准导入人才资源,以人才链赋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呵护“小荷”,培育“大牛”,着力在链接一流科技人才、集聚创新要素上出新招实招硬招。

  同时,昌吉州以两区建设为核心,围绕打造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山慧谷”、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绿色硅谷”、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智谷”3个国家级园区创新高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赋能农业提档转型——

  2024年,昌吉州将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聚焦棉花、粮食安全、种业、畜牧业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棉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等29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推动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

  科技创新赋能工业提效强链——

  2024年,昌吉州以攻克特高压变压器出线装置、电磁仿真、PBS/PBAT改性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重点,加快特变电工科技城、蓝山屯河科技城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赋能民生保障提质扩面——

  2024年,昌吉州实施昌吉州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等50项科技惠民项目,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项目、资金、平台、成果、人才等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和一体化配置,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新定位、新战略、新布局,赋予昌吉州未来无限的创新发展空间。科技创新田野一收一种间,且看来日,俯拾仰取,稇载而归。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昌吉州:以科技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发布日期: 2024-03-12 10:17:57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郭鹏飞)

  昌吉州科技投入持续加码,2023年州本级财政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同比增长354%,居全疆第一;

  2023年全州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占比居全疆第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0.51%,居全疆第一;

  2023年全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1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6亿元,创历史新高……

  自治州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等“十大典范行动”,塑造一个崭新昌吉。

  昌吉州党委、政府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纵深推进,以扎实举措培育打造创新平台优势、技术领先优势、产业竞争优势、人才支撑优势、创新生态优势,为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

  走进位于昌吉市的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只见一条条种子加工生产线有序运行。2023年7月21日,经专家组测定,奇台县西北湾镇二屯村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新粮169高产示范田亩产813.9公斤,刷新新疆优质小麦高产纪录。

  新粮169是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150余万元,历时10年共同精心选育的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目前,已在昌吉州、伊犁州等地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

  自治州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平台、抓转化、增投入、聚人才,切实激活全州高质量发展的源源动能。

  近年来,昌吉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发展重大需求,聚焦优势产业,结合全州3个千亿级、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点燃创新强引擎。

  如何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堵点,2023年9月,全疆首个“丝路联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启动上线。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发布科技成果356项、技术需求378项,推动300多家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20多所疆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线上技术交流对接活动46场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十余项。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昌吉州为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鸿沟,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精准施策的不懈努力。

  “2023年,我们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创新需求,梳理企业创新资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张清单’,建立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储备项目523项。”昌吉州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葛伟娟介绍,“围绕棉花纺织、现代种业、煤炭煤电煤化工、光伏硅基铝基等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难题和‘卡脖子’问题,昌吉州启动实施优质抗逆稳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54项。生物降解新材料应用、特高压换流变压器研制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从0到1的突破。”

  葛伟娟介绍,2024年昌吉州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为核心,加快构建“三区引领、两带协同、一城示范”科技创新发展格局。计划实施两区重大科技项目35项,投入财政资金3200多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21亿元,驱动优势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引领辐射带动全州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

  在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智能示范车间,偌大的工厂里少见工人的身影,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生产车间装上了“智慧大脑”,机器人工友遍布各个生产环节。

  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领跑。昌吉州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个又一个“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竞相涌现,传统工业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全州“上云”企业数量达到568家,昌吉州正在从“昌吉制造”向“昌吉智造”迈进。

  1月19日,在特变电工新疆输变电科技产业园内,在工人的操作下,一台台大型变压器正在接受各项测试。车间另一个区域,摆放着一个个2米多高的巨型线圈模具,上面已经绕好了紧密的线圈,工人一一调整,确保平整度和紧实度。

  “千万不要小看这0.5毫米,高手过招,就在分毫之间。”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变压器厂超高压生产中心经理宋新平指着身后的变压器总装现场,满脸自豪,“线圈外径偏差精度在国际上标准为≤1毫米,特变电工如今已经领先0.5毫米。”目前,该公司已承接沙特阿拉伯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批量化产品生产任务,正在加紧生产中。

  自治州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强化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作,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

  2023年,昌吉州制定出台《关于支持重点产业关键环节科技创新率先突破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项政策措施,构建起以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服务创新体系为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2023年,昌吉州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梳理汇总国家、区、州惠企政策65项,服务企业568家,政府、企业、高校、服务机构、社会大众等多元主体作用有效发挥,人才、资金、平台、项目、政策等多重要素实现汇集并向重点产业覆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整体提升。”葛伟娟介绍。

  同时,一盘科技创新的大棋正在庭州大地上展开。2024年,昌吉州科学技术局计划实施创新高地建设行动、重点项目支撑行动、高企倍增行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赋能行动、高水平科技合作行动、创新人才引育行动共六大科技创新行动,到2024年底自治区级及以上创新平台将达到170个。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

  自治州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强化科技创新“1到100”的成果转化。

  2023年3月21日,世界首台容量最大的户外智能型50000千伏安/110千伏有载干式变压器从特变电工新疆输变电科技产业园装车发运,这台干式变压器的“出生地”正是昌吉州。

  “2024年,我们将积极发挥1亿元‘两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撬动作用,加快特变电工科技城、蓝山屯河科技城、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开展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粮食作物基因育种等6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并实现成果转化,形成产能、能级跃升的链式反应,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葛伟娟表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2023年,昌吉州完善科技人才战略布局,着力建设规模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全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82件,同比增长12.8%;研发人员为3489人,位居全疆第二;备案科技特派员1685名,位居全疆第一。昌吉州引进25名院士专家领衔产业攻关,累计引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800余名、创新团队36个、海外人才50人次,构建起按需求才、以产聚才、错位抢才、刚柔用才、人尽其才的良好人才生态。

  自治州党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2024年引育科技领军人才50名、国家级创新团队7个,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3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5家、位居全疆前列。

  为了下好“创新棋”,昌吉州在强主体、兴产业、促转化、筑平台、配资源、创环境、强人才上下功夫。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2024年昌吉州以重大平台、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精准导入人才资源,以人才链赋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呵护“小荷”,培育“大牛”,着力在链接一流科技人才、集聚创新要素上出新招实招硬招。

  同时,昌吉州以两区建设为核心,围绕打造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山慧谷”、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绿色硅谷”、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智谷”3个国家级园区创新高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赋能农业提档转型——

  2024年,昌吉州将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聚焦棉花、粮食安全、种业、畜牧业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棉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等29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推动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

  科技创新赋能工业提效强链——

  2024年,昌吉州以攻克特高压变压器出线装置、电磁仿真、PBS/PBAT改性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重点,加快特变电工科技城、蓝山屯河科技城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赋能民生保障提质扩面——

  2024年,昌吉州实施昌吉州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等50项科技惠民项目,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项目、资金、平台、成果、人才等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和一体化配置,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新定位、新战略、新布局,赋予昌吉州未来无限的创新发展空间。科技创新田野一收一种间,且看来日,俯拾仰取,稇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