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的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角。 □本报记者 何 龙摄
木垒县220千伏老君庙南风电场。 □本报记者 何 龙摄
特变电工新疆变压器厂员工正在组装干式变压器。 □本报记者 何 龙摄
岁尾回眸,应当如何总结昌吉州的2023年?
这一年,昌吉州深刻领会把握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总体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向上势头不断积蓄,发展韧劲持续显现。
这是“拼”的一年——
锚定打造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昌吉州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深入实施“工业提效强链、农业提档转型、服务业提量升级、基础设施提标筑网、民生保障提质扩面”五大行动,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昌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是“新”的一年——
如何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产业的迭代,空间的重塑,市场的演进,结构的调优,2023,昌吉州经济给出了新的回答。
这是“进”的一年——
昌吉州拓平台、育产业、谋项目、促振兴,不断涌现新机遇、新势能与新质生产力,持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本报记者 刘 茜
稳扎稳打基本盘筑得更牢
第一!2023年昌吉州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4家、昌吉州规上工业企业总量达到538家,数量稳居全疆第一;
超700亿元!2023年1—11月,全州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于全疆增速3.6个百分点;
增长146.1%!2023年1—11月,昌吉州接待游客4371.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8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46.1%;
以“数”观“形”,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暖意扑面,一条坚韧向上的发展曲线跃然眼前。
工业经济是“压舱石”,稳扎稳打才能筑牢坚实基础。昌吉州稳住重点产业链,支撑经济发展大盘。
“三驾马车”动力正在增强——
消费“暖”。2023年1—11月,全州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43亿元,同比增长24%。一系列有力举措的出台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同时,稳存量、扩增量、蓄能量、增变量、提质量,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力。
投资“稳”。2023年1—11月,昌吉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高于全疆12.2个百分点,居全疆第三位。
全州执行招商引资项目635个,到位资金1219.5亿元,增长16.4%。创新举办一月一主题“‘链’上昌吉·融入丝路”品牌招商,新疆双杰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
外贸“韧”。制定支持外经贸发展若干措施,新引进贸易型进出口企业5家。2023年1—11月,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77.75亿元,同比增长18.4%。
昌吉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刘锡鸿表示,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建设,2023年,从县市到园区,一批批扶持制造业的政策及时出台,以创新驱动助推产业集聚,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孕育。
广袤的田野上,现代农业提档转型——
昌吉州粮食作物总产量突破200万吨,制种面积、年供种能力、优质畜禽种源、葡萄酒产能分别占全疆的30%、40%、60%、30%。
火热的工地上,重大工程渐次推进——
昌吉市三屯河灌区改造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潞安协鑫、国网能源电厂投运;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地段塔吊林立,建设者在这片热土上不断刷新“昌吉速度”……
辽阔的土地上,产业链式集群发展质效齐增——
昌吉州重点打造煤基、硅基、铝基3个千亿级和油气、粮油、畜产品、纺织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谋划梳理24条重点产业链,独具昌吉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科技力量推动产业创新
走进新疆源一科创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齿轮飞转,机器轰鸣。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家生产钢纸的企业,3条钢纸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6000吨。
从“新人”成长为“小巨人”,这家企业科技创新一路突飞猛进,最新研制的0.2毫米超薄绝缘钢纸,技术跃居全国领先水平,产品走俏国际市场,2023年荣获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把科研资源‘势能’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通过抓项目、促投入,建平台、聚人才,育高企、强主体,推合作、助转化等系列举措,昌吉州在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实现多点突破。”昌吉州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葛伟娟说。
持续加码!2023年,昌吉州本级财政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同比增长354%,居全疆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15.46亿元,同比增长9.3%,居全疆第二。
创新引擎!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区”科技发展专项经费1亿元,特变电工、蓝山屯河、现代农业3个科技城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生物安全中心西北中心、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中心等“五大国家科技战略平台”加快建设。
科技这一“关键变量”,正在成为昌吉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光伏产业园区,一排排光伏板逐日而“舞”,一座座风电机追风而“行”,戈壁滩上长出高精尖“风光”,太阳能被源源不断地转化成电力送往千家万户。
昌吉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主任赵江涛介绍,一束“光”,可以“倍增”。昌吉州风能资源丰富,凭借着光伏光电、风电等产业链条优势,精准布局、奔跑招商、力出一孔,多个重大项目成为拉动投资的高能引擎,催生出一批新领域新赛道,上下游企业拔节生长。
昌吉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强势增长,已建成风电、光伏装机规模750.8万千瓦,在建风电、光伏装机规模2753万千瓦。中电建阜康市60万千瓦光伏等一批新能源项目2023年可全容量并网,东方电气、金凤科技等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建成投产,西北首台抽水蓄能机组在阜康市正式投产,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初具规模。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从城镇社区到乡村文化站,从灯光璀璨的演播厅到葡萄挂满藤蔓的农家大舞台,新疆曲子戏、歌舞剧、音乐会轮番上演……2023年,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组织优秀文艺团队巡演,持续打造具有各个县(市)域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工程。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这一年,民生底线兜得更牢——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2023年,昌吉州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53万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14.2万人次,新增创业4600余人,带动就业1.55万人。
这一年,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昌吉州完成98所中小学校园环境改造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程和“银龄讲学”计划,出台激励教师十条措施,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厚;建成投用幼儿园4所、中小学4所,增加学前学位1350个、义务教育学位7500个,“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加入福建三明采购联盟,公立医院集采药品耗材平均降价50%、节约医疗费用3.25亿元,基层诊疗量占比提升42%以上。
这一年,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拓宽——
昌吉州深入实施社保扩面工程,2.56万名困难群众纳入三重保障范围,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困难群体参保率达到100%。实施58个社区“金色晚霞”工程,建成81个乡镇(街道)社工站,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达到150个;10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成。
一个个民生数据连缀成向上的曲线,不断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汇聚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首2023年,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一路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不断书写。新年已到,春归有期。庭州大地上充盈着春日萌新生长的力量,锚定打造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昌吉州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