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食物观 包装粮食安全|粮仓里的“安全密码”——记者探访昌粮集团昌吉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心仓库
发布时间:2023.10.23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10月16日,昌粮集团昌吉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心仓库,工作人员正在检验粮食。 记者 刘雪 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雪

  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用科技手段储好粮、管好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10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昌粮集团昌吉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心仓库,探访“智慧粮仓”,解读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密码”。

  昌粮集团昌吉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心仓库主要从事商品粮油和农副产品的购、销、调、存及国家储备粮的代收代储业务。在这里,记者看到一栋栋形似巨大集装箱的白色平房仓库整齐排列;一车车粮食依次接受登记、扦样、检验等,达到合格标准后才能入库。在偌大的库区内,却鲜见工作人员的身影。“虽然这里人手不多,但我们有许多储粮高科技技术。”昌粮集团昌吉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心仓库站长马磊告诉记者,眼前的粮仓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中的科技含量却很高。

  记者跟随马磊进入库区,他介绍,这片库区共有20栋标准化高大平房仓,总仓容10万吨,储备粮以小麦为主,现库存小麦9.9万吨。

  谈话间,一辆辆运粮车向粮库驶去,那么入库的粮食该如何保管?记者跟着马磊,沿着粮仓外部的侧梯,爬上约两层楼那么高后,推开粮仓大门,走进储粮仓库,淡淡的麦香和阵阵凉意扑面而来。仓内粮堆顶部平整如砥,供人行走的路线都铺着整齐划一的踏板。只见,工作人员陈敏文正在库中巡检,查看粮食结露、虫害等情况。陈敏文告诉记者,在平整的粮堆下,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探测器和接收器,这座5000吨容量的库房里共设有288个测温点,它们像“哨兵”一样24小时全天候监测着粮堆各处的温度变化,同时还设有智能化的仓温探头、仓湿探头、电动窗户等设备,可保证仓内平均温度不超过17摄氏度,延缓粮食陈化速度,减少虫害发生。

  在储粮仓库外,记者看到一个智能粮仓综合控制柜。工作人员打开柜门,在智能仓储保管系统电子屏幕上,虫害、气体、通风、环流、粮情、能耗等一项项数据一目了然。“各仓都配备有独立的测温系统、通风系统,通过仓内的温度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及时有效监控仓内情况并调节仓内温度,确保粮食安全。”马磊说道。

  在粮仓管理中心,记者在电子屏幕上看到,库区的各个角落都在监控之中。摄像功能放大10余倍之后,仓内的粮食颗粒分明,甚至比在现场看得还要清楚。“我们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粮情远程监控系统,就能知道仓内的数据和变化趋势,一有异常,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可以立马查看异常点,通过数据采集对粮情进行分析,再进行针对性的处置,更加有效地确保了各级政策性储备粮的储存安全。”马磊介绍,通过智能仓储信息化建设,实现远程24小时无盲点监控,借助大数据分析、对比,对粮情变化趋势进行智能预测和预警,同时实现了网上监管的互联互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真正实现了粮食“看得见、管得住”。

  为避免化学药剂的污染,延缓粮食陈化速度,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昌粮集团积极推进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逐步提高中心仓库绿色化储粮水平。昌粮集团昌吉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马生元介绍,2018年,中心仓库开始通过“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和“内环流储粮技术”组合拳的应用,强化“惰性粉防治、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及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均衡粮温,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实现储粮化学药剂零使用,进一步延缓粮食陈化速度,打造出了绿色储粮样板库,实现了绿色环保储粮,粮食仓储正在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迈进。

 马生元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打造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智慧绿色粮仓,实现科技储粮、绿色储粮,确保将我们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更好! ”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践行大食物观 包装粮食安全|粮仓里的“安全密码”——记者探访昌粮集团昌吉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心仓库
发布日期: 2023-10-23 12:22:13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10月16日,昌粮集团昌吉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心仓库,工作人员正在检验粮食。 记者 刘雪 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雪

  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用科技手段储好粮、管好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10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昌粮集团昌吉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心仓库,探访“智慧粮仓”,解读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密码”。

  昌粮集团昌吉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心仓库主要从事商品粮油和农副产品的购、销、调、存及国家储备粮的代收代储业务。在这里,记者看到一栋栋形似巨大集装箱的白色平房仓库整齐排列;一车车粮食依次接受登记、扦样、检验等,达到合格标准后才能入库。在偌大的库区内,却鲜见工作人员的身影。“虽然这里人手不多,但我们有许多储粮高科技技术。”昌粮集团昌吉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心仓库站长马磊告诉记者,眼前的粮仓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中的科技含量却很高。

  记者跟随马磊进入库区,他介绍,这片库区共有20栋标准化高大平房仓,总仓容10万吨,储备粮以小麦为主,现库存小麦9.9万吨。

  谈话间,一辆辆运粮车向粮库驶去,那么入库的粮食该如何保管?记者跟着马磊,沿着粮仓外部的侧梯,爬上约两层楼那么高后,推开粮仓大门,走进储粮仓库,淡淡的麦香和阵阵凉意扑面而来。仓内粮堆顶部平整如砥,供人行走的路线都铺着整齐划一的踏板。只见,工作人员陈敏文正在库中巡检,查看粮食结露、虫害等情况。陈敏文告诉记者,在平整的粮堆下,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探测器和接收器,这座5000吨容量的库房里共设有288个测温点,它们像“哨兵”一样24小时全天候监测着粮堆各处的温度变化,同时还设有智能化的仓温探头、仓湿探头、电动窗户等设备,可保证仓内平均温度不超过17摄氏度,延缓粮食陈化速度,减少虫害发生。

  在储粮仓库外,记者看到一个智能粮仓综合控制柜。工作人员打开柜门,在智能仓储保管系统电子屏幕上,虫害、气体、通风、环流、粮情、能耗等一项项数据一目了然。“各仓都配备有独立的测温系统、通风系统,通过仓内的温度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及时有效监控仓内情况并调节仓内温度,确保粮食安全。”马磊说道。

  在粮仓管理中心,记者在电子屏幕上看到,库区的各个角落都在监控之中。摄像功能放大10余倍之后,仓内的粮食颗粒分明,甚至比在现场看得还要清楚。“我们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粮情远程监控系统,就能知道仓内的数据和变化趋势,一有异常,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可以立马查看异常点,通过数据采集对粮情进行分析,再进行针对性的处置,更加有效地确保了各级政策性储备粮的储存安全。”马磊介绍,通过智能仓储信息化建设,实现远程24小时无盲点监控,借助大数据分析、对比,对粮情变化趋势进行智能预测和预警,同时实现了网上监管的互联互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真正实现了粮食“看得见、管得住”。

  为避免化学药剂的污染,延缓粮食陈化速度,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昌粮集团积极推进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逐步提高中心仓库绿色化储粮水平。昌粮集团昌吉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马生元介绍,2018年,中心仓库开始通过“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和“内环流储粮技术”组合拳的应用,强化“惰性粉防治、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及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均衡粮温,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实现储粮化学药剂零使用,进一步延缓粮食陈化速度,打造出了绿色储粮样板库,实现了绿色环保储粮,粮食仓储正在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迈进。

 马生元说:“今后,我们将继续打造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智慧绿色粮仓,实现科技储粮、绿色储粮,确保将我们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