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吉州“畅阅全城·书香昌吉”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主会场昌吉州融媒体中心800平方米演播厅,演员在表演情景剧诵读《行大道》(4月23日摄)。 记者 何龙 摄
昌吉市大西渠镇幸福村文艺队在表演舞蹈(8月7日摄) 记者 何龙 摄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左晓雨报道)
良好乡村文化是乡风文明之“魂”,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村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近年来,昌吉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新风,促进全州农牧民精神风貌明显改善、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精神文明活力不断释放,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层基础、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汇聚了强大力量。
如今,充满“泥土味儿”的理论宣讲、传递温情的志愿服务、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已经在庭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思想引领 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高高的旗帜在飘扬,二十大精神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把舵掌,新疆各族人民乐开花……乡村振兴路子宽,旅游开发有奔头……”台上演员演得卖力,台下各族群众听得津津有味。呼图壁县小曲子《马大拿的幸福生活》以“文艺+宣讲”的形式,用“乡音”传“党音”,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到千家万户。在昌吉州,像这样的理论宣讲活动,正在以多种方式融入各族群众的生活。
近年来,昌吉州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工程,年均组织重大主题宣讲活动7万余场次。充分发挥宣讲队伍作用,采用新疆曲子、阿肯弹唱、快板、小品等形式创作出一批“草根”作品,通过“百姓小喇叭”“讲+演+问”、板凳课堂、百姓奶茶馆等开展宣讲活动,将“沾泥土、带露珠、满满烟火气”的理论宣讲“传”入千家万户、“播”进田间地头,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农村落地生根。
在木垒县,大众化的理论宣讲、多样化的特色宣传、灵活化的群众性宣讲活动遍地开花,以领导干部带头讲、业务骨干分类讲、基层干部入户讲、草根宣讲天天讲为抓手,多领域、分层次、互动式开展接地气的群众宣讲工作。先后打造了木垒县马背宣讲团、“青声代”宣讲团等特色宣讲队11支、胡杨精神博物馆等特色宣讲阵地76个,全县50余支宣讲队伍400余名宣讲员,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宣讲活动142场次,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阜康市城关镇,“奕伶”“绿风”“太阳花”等文化志愿服务队的队员遍布群众身边,他们用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说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事,以身边事讲大道理,以亲身经历话乡村振兴,让群众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文化熏陶。
在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宣讲员充分发挥文化培根铸魂、凝心聚力作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编排成快板、曲子戏、舞蹈、诵读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将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给群众,播种到人们心田。
文明实践春风化雨,时代新风浸润人心。昌吉州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培育特色,在组织体系、阵地建设、活动内容、动力机制、工作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奏响文明实践新旋律。
全州共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612个,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体系;延伸打造“户外工作驿站”“暖心一碗面”等文明实践点443个,提高了公共服务资源综合使用效益,深受各族群众欢迎;创新建立“文明昌吉 志愿之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全州注册志愿者28万人,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6万多场次,有效促进了“党员所能”和“群众所需”的无缝衔接……
在学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方面,全州共建成46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线下体验空间,常态化开展诵读、微宣讲等活动,“畅阅全城·书香昌吉”学习品牌登上2023年全民阅读地图2.0版本。“强国红点亮学习之光”入选2023年全国宣传工作典型案例,全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线用户65877人、活跃度达80%。
近年来,昌吉州以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不断掀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热潮,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榜样示范 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我推荐施志军家庭为‘十星级文明户’。”“我同意。”“我也同意。”……前不久,在阜康市城关镇水磨沟口村召开的评“星”会议上,村民们踊跃发言,评选出身边的榜样。毛遂自荐、举贤荐能,这些都是“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中的生动场景。
“村上‘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我们非常认可,评选出来的‘十星级文明户’都是村里各个方面的先进,给我们做了榜样,我争取明年也当上‘十星级文明户’。”水磨沟口村村民吴金云说。
“‘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涵盖的内容比较广。现在村民串门,谈论的不再是东家长西家短,而是互相比着看谁家更美。村里的‘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看起来是小事,实际上是提升村民素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事。我们还在各村醒目位置设置了善行义举榜、红黑榜等,有效发挥村民自治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乡风文明。” 阜康市城关镇党委书记王志刚介绍。
水磨沟口村开展的“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是我州各地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昌吉州坚持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注重实效的工作导向,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向纵深拓展。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婆”等评选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庭美德,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家庭中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全州县级以上文明乡镇达95.71%,文明村达85.46%。
从事公益事业38年,带领爱心团队点亮公益之光,为他人送去温暖的苏玉琴;创办居家养老点,悉心照料各族空巢老人的沙尼汗·艾塔木……
身边好人的故事是最生动的正能量传递。评选、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先进典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更是我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昌吉州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发现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平民英雄;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关爱礼遇,不断叫响“文明昌吉 志愿之城”品牌;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走基层”学习宣传活动,立足自身岗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宣扬时代精神,利用道德模范故事汇、道德模范基层巡讲等形式,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向广大群众宣传各类典型的感人事迹,让各族群众学有标杆、做有榜样,有效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文化浸润 文明新风沐浴乡村
6月2日,在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东庆村,随着裁判一声哨响,该村“振兴杯”篮球比赛正式开始。火出圈的 “村BA”在自家门口办起来了,让村民们兴奋不已,纷纷前来加油助威。
“我们通过举办这类活动丰富农牧民的文化体育生活,传播文明新风尚,激发各族群众蓬勃向上的精气神,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庆阳湖乡党委副书记刘晶说。
近年来,昌吉州着力打造精彩纷呈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每年开展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送春联等线上线下活动1800余场次,惠及40多万人次;扎实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不断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培育打造基层文化大院168个、数字化农家书屋130个,构建了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田野沐新风,文明之花齐绽放。多元化的文体活动不仅满足了各族群众文化新期待,也让乡村文明焕发出新风新貌新气象。
一瓶洗洁精“标价”10分、一个垃圾桶“标价”15分、一个电饭锅“标价”100分……这几天,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白泉村的“积分超市”热闹不已,各族群众纷纷上门凭积分兑换商品。村民哈斯叶提用80积分兑换了一瓶洗洁精和一把扫帚,他说:“超市里的商品都是我们日常所需,我们用自己的付出和劳动获取积分回报,这种形式很好、很受欢迎,现在大家都争着抢着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
全州各地充分发挥“积分超市”在弘扬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文明实践积分”体系,引导群众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让“小积分”释放“大能量”。
全州还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间文化、地方戏曲、民俗表演、农村广场文化等,促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心灵契合、认知认同。扎实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 ‘六大习惯’贵养成”专项文明行动,引导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种植瓜果蔬菜、调整饮食结构,积极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和现代文明理念,打造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农村社会精神风貌。
如今,好家风、好村风、好民风正激荡在昌吉州的广袤乡村,为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