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高云哲)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头屯河河道两侧繁茂的草木消除了日间炎热暑气,游人惬意漫步于庭州生态绿谷内。如今,庭州生态绿谷已成为头屯河两岸各族群众度过轻松惬意闲适时光的好去处。
今年以来,昌吉州各级各部门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摆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着力在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上下功夫,系统开展工业企业治理、面源污染和移动源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坚持高位推动 强化责任担当
为啃下大气污染防治这块“硬骨头”,昌吉州各级党委、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研究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全州各级党委党校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年度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教学日程和主体班次必修内容,着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昌吉建设。
围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典范地州,深化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努力推动环境治理从攻坚突破向拓展提升转变,州党委、政府带头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及时调整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分别任组长、第一副组长的自治州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开展调研,研究解决问题。州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结合分管领域工作,认真督导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赴一线帮扶指导,持续压紧压实各县市(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
充分发挥州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各县市(园区)和州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亲力亲为,分管领导具体抓、常态抓。成立了由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州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州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昌吉州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领导小组,下设8个专项工作组,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昌吉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落实落细。
昌吉州还先后制定有关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方案及绩效考核办法等文件,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州领导包联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典型案件公开曝光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实现州、县、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四级网格体系”责任落实具体化、监控手段科技化、环境管理精准化。
强化标本兼治 实施深层治理
立足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的实际,昌吉州全面摸清污染物排放底数,建立煤耗量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清单,围绕解决大气污染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问题,借鉴学习国内其他省份先进经验,科学拟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以压能、减煤、治企、控车、降尘为抓手,突出抓好产业和能源结构优化、农村散煤治理、工业污染治理、交通运输结构优化、面源污染整治、应对重污染天气“六大行动”。
目前,已启动昌吉市新疆蓝山屯河聚酯有限公司关停、阜康市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项目1台机组并网、13台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3项750千伏和4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扎实推进4.39万户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和177台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整治,稳步推进28座温室大棚、7个养殖场和10家农业合作社等涉农领域燃煤设施淘汰拆除和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开展了37项工业VOCS综合整治项目,实施134台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20项低效污染治理设施提升改造和44台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及升级改造;持续推动准东开发区宜化铁路分流仓至宜化化工和呼图壁县输煤廊道项目建设,开展乌将线增建二线并电气化改造、淖将铁路新建项目建设;大力淘汰老旧柴油货车,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施换电重卡替代工程,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监管以及油品、车用尿素治理监管;实现3000平方米以上建筑工地安装智能喷淋系统和扬尘监测设备全覆盖,推进吸尘式机械化清扫作业,全州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100%;将全州727家涉气企业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督促65家重点行业企业错峰生产;建立重污染天气分级管理体系,对“乌-昌-石”区域224家重点企业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绩效分级A、B级企业数量在全疆(共15家)位居首位。
依托科技支撑 科学精准治污
昌吉州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全覆盖”的工作思路,把科学精准治理贯穿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过程。
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专家学者分别担任我州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对污染源解析、大气污染来源和成因分析、重污染应急评估、VOCS治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有效保障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决策科学、措施精准、执行有力;先后5轮次组织县市、园区和相关部门、企业赴河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考察学习,为昌吉州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开阔了思路、启迪了思维;充分发挥科技监管手段作用,有序推进“乌-昌-石”区域其他县市实现对NOX、PM_10、CO、O3等因子的区域监测全覆盖,为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隐患提供了准确情报。
昌吉州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要求,以减煤、治企、降尘、控车为抓手,深入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几年实施农村清洁取暖改造5.7万户,占总量的43.18%,其中“乌-昌-石”区域3.9万户;淘汰整治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435台,占总量的69.82%,其中“乌-昌-石”区域184台;完成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项目44个,完成燃气锅炉低氮改造194台。
2022年,昌吉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91,同比下降6.1%,空气优良率75.3%,与2021年持平,重污染天数比率8.5%,PM_2.5平均浓度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全州9条河流、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2座湖库水质优良率达100%,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向好态势。
空气质量的提升,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塑造了“高颜值”的昌吉。如今,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最美底色,已成为昌吉州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