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群众文化研究馆员、昌吉州文化馆原馆长何玲:
社火添彩美好生活 人人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自治区群众文化研究馆员、昌吉州文化馆原馆长何玲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新新)“每年正月十五看社火,已经成了昌吉人的共识,老百姓中间流行一句话:新疆社火看昌吉。昌吉社火非遗保护工作做得很好,近几年社火越来越有看头。”自治区群众文化研究馆员、昌吉州文化馆原馆长何玲对昌吉州社火的发展历史和特色了解详实。
何玲介绍说,昌吉社火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时期,上世纪80年代主要在农村盛行,由农民自发组织,玛纳斯县最先开始进行社火活动,之后昌吉市开始组织社火活动,90年代昌吉州党委、政府开始组织举行社火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举办灯会,各县市都以乡镇为单位开展社火比赛,昌吉州社火初步形成规模,2000年开始昌吉州社火走向标准化、规模化。
传统的社火活动一代代流传下来,随着时代发展,其形式、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新的内容。据何玲所掌握的情况,昌吉社火最初由内地各省汉族移民发起,保留了原地区传统社火的特色,现在的昌吉社火与以往相比,在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等传统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各县市独特的地方文化元素,注重表现本地特色,除了融合各民族的歌舞元素,还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将农业特色融入社火表演中,展现各族群众的美好生活。如今社火在昌吉州成为了一项“政府推动、团队组织、大众参与、常态运行”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各县市非常重视社火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培养出了一批社火表演精湛的带头人。社火为人民而舞,为人民而跳,春节期间,每逢各地有社火队伍表演,社火非遗传承人及各地文化馆的专业老师都会去指导。比如大西渠镇的钟伟善是安塞腰鼓的专业鼓手,每年社火表演都是威风锣鼓队的领头人;新疆社火自治州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朱新贵,这几天就在昌吉市榆树沟镇、玛纳斯县担任社火表演指导教练。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我州大力加强文化场地建设,各县市乡镇(社区)公共文化场馆、基层文化团队建设如火如荼,社火也依托各个文艺团队迅速普及到大众。何玲说,她和各县市文化馆社火排演指导老师交流时,老师们都表示现在排练社火非常顺利,群众对表演造型、舞蹈动作都很熟悉,社火队伍的演绎水平逐年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审美素质不断提升,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富足,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演员不仅自己跳得乐呵,也了解了社火文化,民俗知识。
“每次社火表演不仅耍社火的演员有看头,观众中间也有很多生动的画面。”何玲回忆起往年看社火的难忘场景,人群中大人肩上驮着孩子,年轻情侣男孩子扛着女孩子,看社火表演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人们探头张望,道路围得水泄不通。很多观众的家人就在社火表演队伍中,大家的关注度高,更有参与感,这是一场非常接地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何玲看来,社火这场全民参与的民俗体验活动,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增添了节日喜庆氛围,同时让昌吉各族群众共享文化大餐,乐享文化惠民成果。
今年昌吉州社火表演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拓宽了传播宣传渠道,扩大了社火的影响力,何玲认为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能更好地推动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古老的民间民俗文化大放异彩,热闹欢乐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引起很多人对社火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培养新生代继承人大有裨益。“今天我们把社火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文化观念、社会风貌紧密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入挖掘再加工,创新即是保护,保护亦是传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关注度,参与的积极性,年味就在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中越来越浓。”何玲说。


微信
微博